票房大战单日反转! 《731》高台跳水,《捕风追影》逆袭信号已出现?
9月23日的电影市场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票房变局。 原本以绝对优势领跑的战争片《731》,单日票房竟骤降至3580万,与前一天相比呈现断崖式下滑。 而成龙主演的《捕风追影》则以370多万的日票房稳扎稳打,在《731》口碑崩塌的阴影中悄然蓄力。 与此同时,其他影片的单日票房均未突破120万,市场呈现两极分化格局。这一天的数据,似乎预示着新一轮洗牌的开始。
《731》:高排片背后的票房滑坡
《731》在9月23日依然占据全国影院60.9%的排片比例,但票房表现却与排片量形成鲜明反差。 单日票房仅收3550.19万,相较于上映初期的火爆势头,跌幅显著。 该片上映6天累计票房已达13.12亿,虽暂列2025年度票房第五名,但猫眼平台对其最终票房的预测已下调至14.84亿。
票房跳水的背后是口碑的持续崩塌。影片被观众批评叙事混乱、特效粗糙,部分AI生成的战争场景被调侃“质感堪比网络短剧”。 导演赵林山的历史题材驾驭能力也受到质疑,其此前三部作品均未在票房或口碑上取得亮眼成绩。 影片在宣发阶段曾经历撤档风波,原定7月31日上映前突然延期,导致200万预购观众的不满,发行方协调能力不足的问题也随之暴露。
尽管影片在国际市场引发了一定关注,北美和澳大利亚的排片率超过20%,但国内观众对历史题材的审美疲劳似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此前《黑太阳731》等同类作品曾因纪实手法获得认可,而《731》试图通过商业大片模式重构历史记忆,却未能平衡教育性与娱乐性。
《捕风追影》:稳扎稳打的逆袭预备役
与《731》的颓势形成对比,成龙和梁家辉主演的《捕风追影》在9月23日斩获373.63万票房,排片占比10.2%,较前一日略有提升。 上映39天后,累计票房已达11.96亿,稳居2025年度票房榜第七名。 猫眼预测其最终票房可能达到12.24亿,豆瓣评分则维持在8.2的高位。
影片的成功被业内归结为三大关键因素:成龙回归硬核动作风格、剧本聚焦单一主线、梁家辉饰演的反派塑造出彩。 片中成龙摒弃了近年来的喜剧化倾向,转而强调拳拳到肉的真实打斗,而梁家辉为角色减重至体脂率18%,更学习拳击近一年,最终在银幕上呈现出生猛癫狂的对手戏。
此外,影片的宣发策略也颇具巧思。 片方与全国200余家剧本杀店合作推出“电影同款案件”,吸引年轻观众通过互动游戏转化为观影人群。 而选择暑期档而非竞争更激烈的国庆档上映,则精准覆盖了25-40岁的家庭观众群体,其中68%的观影人次为该年龄段。
其他影片:冰封市场中的长尾效应
在头部影片厮杀之际,其他电影的单日票房均未突破120万。 刘昊然主演的《南京照相馆》日票房122万,累计突破30亿大关,成为内地影史第25部达成此成绩的影片。 但上映61天后,其市场动能已明显衰退,猫眼预测最终票房停留在30.12亿。
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日收119万,累计16.38亿,位列2025年暑期档亚军。 影片凭借中式美学和全年龄段适配的剧情,长期维持稳定输出,但同样面临后续增长乏力的问题。
大鹏主演的《长安的荔枝》日票房仅1万余,陈佩斯《戏台》日票房3万,这些影片虽累计票房均过亿,但在新片挤压下已彻底退出主流竞争。 而此前被看好的古天乐、梁咏琪新作《临时决斗》,上映5天累计票房仅110万,几乎提前锁定年度扑街榜单。
市场格局:国庆档前的寂静黎明
9月23日的大盘总票房为4610万,全国放映场次35.6万,观影人次约126万。 这一数据较前一周有明显萎缩,市场进入国庆档前的缓冲期。 根据猫眼数据,2025年国庆档新片预售总票房已突破500万元,《刺杀小说家2》《浪浪人生》《志愿军:浴血和平》暂居预售前三。
此前一周(9月15日-21日),全国票房收入14亿元,《731》《捕风追影》《浪浪山小妖怪》分列周榜前三。 但随着《731》口碑下滑,国庆档新片入局,市场格局或将重组。 第十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在福州举行、平遥国际电影展即将开幕,这些行业活动虽未直接拉动票房,却为市场注入了文化讨论的热度。
历史题材的商业化边界究竟在哪里? 《731》试图用大片模式承载沉重历史,却陷入票房高开低走的困境;而《捕风追影》凭借扎实的类型片逻辑稳守基本盘。 当观众用购票选择投票时,是否意味着纯粹的历史叙事永远难以与商业娱乐达成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