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人最近集体失眠了?
一个反常识的消息在行业里炸开,曾经以"价格战"闻名的光伏产业,最近竟集体涨价了。
从硅片周涨45%到电池酝酿提价,连最上游的多晶硅期货都涨到了45000元/吨,快触及企业盈利线。
这波涨价不是企业心血来潮。
国家层面在推动行业整顿,明确要求企业按全成本定价,严控低价倾销;行业协会也牵头签了自律公约,限制无序扩产。
以前企业为了抢订单,报价能低到成本价以下,现在政策卡住了"赔本赚吆喝"的路子,大家终于敢把价格往上提了。
硅片涨价最猛,一周涨了45%。
多晶硅作为原料,价格也从去年的底部反弹,期货价格直逼企业成本线,硅料厂的亏损压力明显缓解。
下游电池厂跟着喊涨,但这里卡了壳,电池涨价最终要传导到终端电站,可电站大多是国企,没政府补贴的话,成本涨了就得自己扛。
电站的投资回报率很敏感。
组件每涨1毛钱,一个100MW的电站收益可能减少上千万,相当于直接降了1-2个百分点的IRR(内部收益率)。
国企电站负责人现在态度很明确:"你们上游涨了,我们终端能不能转嫁给用电侧?不能的话,这单我就不接。"
市场已经有了反应。
光伏板块最近没怎么涨,资金明显在轮动。这边刚涨两天,那边银行股又开始吸金。
银行股有什么魔力?低利率时代,保险资金要找"稳收益",银行股息率普遍5%-7%,比大部分行业都稳,还没周期性波动。
地产拖累银行?没关系,银行该分红分红,该放贷放贷,保险资金就认这个"压舱石"。
硅料股的处境最微妙。
期货价格快到盈利线,市场对"困境反转"的预期已经炒得差不多了。
有老股民说:"以前硅料亏得惨,现在刚能喘口气,大资金可能随时跑路。"
上游企业现在最纠结:是趁涨价赶紧卖货止盈,还是赌后面还能继续涨?
中下游的日子更难熬。
电池厂想涨价,得看电站脸色;组件厂想传导成本,得等电池先涨。
现在的情况像"击鼓传花",鼓声停了,最后拿花的可能就是中下游企业。
有券商分析师直言:"中下游的盈利修复,没那么快,至少要等电站松口。"
高股息板块最近成了香饽饽。
除了银行,电力、煤炭也有高股息,但保险资金不爱买。这些行业周期太明显,今年赚得多,明年可能亏得惨。
银行不一样,不管经济好坏,网点该开开,贷款该放放,股息准时发,波动小得像"理财替代"。
有保险资管经理说:"我们配置银行股,不是图它涨多少,是图它别跌太狠,能稳住净值。"
光伏的涨价潮还在继续,但分歧已经出现。
有人觉得这是"反内卷"的胜利,行业终于能赚钱了;有人担心电站不买账,涨价最后变成"空中楼阁"。
市场最诚实,硅料股开始震荡,光伏板块成交量没放大,说明资金也在观望。
现在最确定的机会在哪?
可能是那些已经在海外布局的企业。
中东、拉美市场刚起来,对组件价格没国内那么敏感,能接受一定溢价。
有企业负责人说:"国内卷得厉害,海外订单利润高,我们现在70%的产能都供到国外了。"
这波涨价潮,有人看到机会,有人看到风险。
对投资者来说,最关键的是看清楚:谁能在涨价中真正受益,谁又在替别人扛成本。
毕竟,光伏行业打了这么多年价格战,突然集体涨价,到底是"反转"还是"反弹",时间会给出答案。#AIGC热点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