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设三道新门槛,欧洲工厂集体停摆,荷兰自认失策:被迫出此下策
9月30日那天,一纸部长令扔出来,把安世半导体全球范围的资产、知识产权、人都给锁死了,有效期一年。隔天一早,三位外籍高管就凑在一起递交法院申请,要把中方手里的控制权摘走——闻泰科技这边的张学政直接全线暂停,只留了一股象征性股份还挂着,其余全部托付给第三方。
操作够狠,但效果也扎心。没两天功夫,那些原本只看总部脸色的欧美大厂,全傻眼了:想抢回主动权,却发现手里啥都剩不下。德国大众、日本本田相继宣布停产后,不少欧洲设备商只能低头找中国这边重签合同,否则生产线直接趴窝。一场“合法抢劫”玩到这个份上,到底谁吃亏谁得利,看着都明白。
说到底,这套剧本并不复杂,美西方协同施压,中国企业被列入清单,“50%规则”刚出台完毕,闻泰科技名正言顺成了靶子。荷兰政府打算盘,以为掌控注册地和研发资源,就能牢牢拽住整个产业链命脉。但现实啪啪打脸,他们根本没料到制造环节已逐步转移到东莞、上海、兰州等地,如今72%的产能落在中国手里,总部变成空壳,说是“技术中心”,其实连订单接洽权都快丢光。
冷静下来细算账,自2019年收购之后,这家源自飞利浦半导体部门的公司业绩连年上涨——2022年营收顶到了23.6亿欧元,零负债运营一直持续到今年10月。这背后,是1.6万种产品型号,小信号二极管、晶体管以及ESD保护器件出货量世界第一,每秒有3500颗芯片装进各种电子设备——这样的供货能力,让客户换供应商谈何容易?
但最让人服气的是安世中国出的三条新规,每一刀切得又准又狠:
第一个动作,所有合作必须跟中国主体重新签合同,以前跟荷兰总部定协议的一律作废。从表面看像是在刷流程,可真要执行起来,就是把利润分配和业务流通彻底掰开,把所谓“总部”的存在感降成渣滓。如果没有制造基地支撑,再多专利和管理层决策,也不过是纸上谈兵。
第二招更绝,只认人民币结算。这意味着欧洲买家想继续拿货,不但要跑去备好人民币,还得面对汇率波动带来的烦恼。本来以为金融制裁可以卡住对方喉咙,现在反倒逼着宝马、大众这些车企提前囤积人民币现金池。“硬通货”概念一下子从石油蔓延到了芯片领域,这才叫做逆风翻盘式操作。
最后一道闸门,“优先国内需求”。意思很简单:中国市场优先满足,其它国家排队按剩余产能分发。不夸张讲,对汽车行业这种高度依赖稳定供应链的玩家来说,被这样一截胡,就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儿。任何一颗关键芯片临时断档,都可能拖垮整条流水线,更别提安世全球14%的市场份额,在车规级电子分立器件圈内有多少话语权。
局势变化太快,很难有人预见得到。有趣的是,新规甫一公布,各路欧洲汽车协会马上跳脚预警;16家德国主流品牌联合向欧盟喊话,本田墨西哥CR-V混动车型首当其冲选择暂停生产,占比15%的全球供应链瞬间出现缺口。不用多分析,中资企业显然已经握紧主动权,无需再陪别人演戏,该反击的时候毫不含糊。
媒体那头,《新鹿特丹商报》干脆爆出了荷兰官员最新回应:“这是唯一可选项,为防止技术外泄与人才被挖,我们不得已采取措施。”听起来挺无奈,可惜没人买账。“必要之恶”“合法抢劫”,这些漂亮词组遮盖不了实际上的战略误判。不仅没保住核心技术,还搞得自己国际形象跌入谷底,让人笑掉大牙。
他们还是执迷于老套路,总觉得只要抓稳研发阵地就能立于不败。而现实一点点证明,没有庞大的制造体系兜底,再牛X的工程师团队也只是沙滩上的城堡,经不起潮水推搡。当初自信满满试图强行插手,如今只能吞下苦果,无论怎么辩解都是徒劳无功。一旦产业格局发生根本转移,大国博弈哪有侥幸空间?
很多人爱问一句:为什么会发展到今天?答案摆在那里,中国产业布局早就不是十年前那个任人宰割的小角色,无论遭遇什么样明枪暗箭,一旦自身实力足够过硬,下场基本不会差。在这一轮较量中,有些教训怕是真得刻骨铭心才能记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