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式上,长枪短炮都对准了那些呼啸而过的战斗机。
可谁也没想到,全场的风头,最后竟被一架闷不吭声的无人机给抢了。
它不是什么科幻电影里的概念机,也不是传说中的无人僚机。
就是那个机身上喷着“21”的家伙,被大家喊作“攻击-21”。
这玩意儿一出来,全世界的军迷圈子都炸了锅。
为啥?因为美国海军的X-47B早就进了博物馆。
“攻击-21”的出现,等于告诉全世界,中国成了那个把飞翼无人攻击机搬上航母的独一份。
这哪是弯道超车,这简直是人家都停车熄火了,我们一脚油门创下了新纪录。
一看翅膀就懂了
“攻击-21”跟它在陆地上班的哥哥“攻击-11”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都是飞翼布局,背上进气,未来感十足。
但魔鬼藏在细节里,只要你够仔细,门道深着呢。
最关键的证据,就是它那对宽大的翅膀。
有火眼金睛的网友发现,在主翼外侧大概一半的地方,有条缝。
旁边还有个盖板,一看就是折叠用的。
这意味着什么?答案再明白不过了:这翅膀能折!
在航母那寸土寸金的甲板上,翅膀不能折叠的飞机,那都是来捣乱的。
这个设计,就是它上船的“身份证”,铁证如山。
这隐身玩出了花
除了这个铁证,其他细节也都在给它“验明正身”。
它的翼展比攻击-11更宽,但机翼后掠的角度反而变小了。
机翼后缘的控制舵面,也从两块增加到了三块。
这些改动,全是为了让它在低速飞行时更好控制。
毕竟,在风浪里摇晃的甲板上降落,可比在陆地机场刺激多了。
如果说折叠机翼是它上舰的凭证,那它在隐身上的新花样,就暴露了它“刺客”的本性。
最有看头的是它的尾喷口,攻击-11的还比较常规,“攻击-21”直接搞了个复杂的双锯齿设计。
不光喷口和机身的连接处是锯齿,连喷口本身都是锯齿状。
颜色也比机身深得多,明显是用了更高级的耐高温隐身材料。
这种设计,能把雷达波搅得天花乱坠,还能压制红外信号,让对手的探测器变成睁眼瞎。
不学美国人好高骛远
更有意思的是,那个为了折叠机翼留下的缝隙,按理说是个隐身的大破绽。
但有人分析,这地方可能用了柔性蒙皮技术。
用一种弹性材料把缝隙盖住,雷达波照过来,照样被糊弄过去。
这种对细节的偏执,说明“攻击-21”从娘胎里出来,就把隐身刻进了骨子里。
“攻击-21”的诞生,也透着一股子稳扎稳打的实在劲儿。
回头看这条路,从最早的技术验证机“利剑”,到陆基版攻击-11,再到现在的舰载版“攻击-21”。
我们每一步都走得特别踏实。
这跟当年美国的X-47B项目完全是两个路子。
X-47B是个技术上特别激进的大家伙,虽然成功在航母上起降,惊艳了世界。
但最后还是因为风险太高、太烧钱而下马了。
我们没一上来就搞个大家伙,而是先从中型机入手,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
福建舰的新王牌
为了上舰,“攻击-21”的起落架肯定得加固,全身还得防潮防腐蚀。
为了保证航程,它的机身也更饱满,显然是塞了更大的油箱。
即便如此,它的起飞重量估计也就15吨左右,没有那么夸张。
这种“小步快跑”的玩法,最终让我们拿到了实实在在的东西。
可以想象一下,当“攻击-21”这种“幽灵刺客”上了福建舰和四川舰。
那会是什么场面?它绝对是航母战斗群最锋利的一把尖刀。
它能在大部队出动前,悄悄溜进对手的防空网。
对着雷达站、指挥中心这些要害,来一记“点穴”,为后面的兄弟们撕开一个口子。
这种“踹门”的活儿,过去得靠最好的飞行员开着最好的隐身机去拼命。
现在,交给无人机就行了。
它还能给歼-35当个好帮手。
它可以飞在前面当眼睛,把敌人的位置发给后面的歼-35。
或者干脆当个“弹药卡车”,在歼-35的指挥下发射导弹。
结语
当然,让一个没有尾翼的飞翼无人机,在摇晃的航母上精准地勾住拦阻索,这技术难度大得吓人。
这考验的不仅是飞控,更是人工智能和导航技术的极限。
我们在这方面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办法,把各种引导手段都给用上了,确保万无一失。
从攻击-11到“攻击-21”,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两件新装备,而是一个现代化的海上作战体系正在成型。
这些“黑科技”无人机,将让我们的航母战斗力成倍增长。
大家最想看到的,就是它从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上呼啸而起的那一刻。
从现在的进度看,相信那一天,已经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