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多万人,近30万个小店,一座世界级经济都市——香港,在2019年却忽然被一股脑子“黄色经济圈”的浪潮冲了个底朝天。有人说,支持“黄店”就等于捍卫自由,有人反驳,这不过是一场赤裸裸的政治生意。一时间,香港市民的日常吃喝早茶、买杯珍珠奶茶,竟也要分出你是“黄”,还是“蓝”。可问题来了,这一场热闹的经济大戏背后,真正获利的是谁,被消费的是谁,又有多少人如梦初醒?我们真的能靠贴标签吃饭过活吗?答案或许比你想象得更让人惊掉下巴。
“你不挺我们,就别开门做生意”“蓝店没前途,黄店才有良心”——2019年夏天,在香港满街都是这样的声音。一边是反对派高调刷存在:黄店“上墙”贴纸、持“良心”招牌收割人气。另一边,力挺政府和警队的“蓝店”则天天担心客流、甚至被砸店威胁。市面上的饭局、微信朋友圈,刮起“你站哪边”的灵魂拷问。这一刻,炸鸡店、奶茶铺、铁板烧,全都成了政治角力场。有的老板头脑灵活:赶紧刷墙换标,收割一波红利;也有人嗤之以鼻:“做买卖就是做买卖,为什么要被政治绑架?”可是,这把火,点着了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灭。
你以为“黄蓝之争”止步于此?偏不。“反修例”运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网上开始疯传“黄店名单”,有学生自制“香港良心Guide”,专门帮市民识别“自家人”店铺。APP、网页甚至地图软件一拥而上,“黄蓝经济圈”的风吹进了所有角落。顶着“正义感”的消费者们继续刷单拉群,为新世界添一把柴。当时港媒报道里,支持黄店的市民评价自己“用餐吃得特别安心”,可也有人悄悄打趣:“这年头吃个饭,感觉比考试还紧张。”你觉得,这样的香港,会更团结还是更割裂呢?
社会撕裂,就是这样被一点一滴催生的。你看,一个18岁的理科娃绞尽脑汁做出“良心指南”,以为稳住一片天。但不久就有市民发现:“照着黄店名单跑,东西也就那样,还比隔壁贵不少”。买杯咖啡多花10块,奶茶加珍珠都要查成色,有人酸溜溜说:“难怪香港叫香‘港',原来‘香'的不是咖啡,是标签利润。”更多人在菜市场、理发店犯起难:其实大家就是想安稳上班、有口好饭吃,可偏偏做生意要被强行分色,实在不合生活常理。
更有老板现身说法:有小餐厅没站队,结果被人安贴纸,被骂成“蓝店”;也有刚跟风“黄店”就生意变冷清,傻乎乎在门口等着客流,等来的却是一地鸡毛。街坊阿姨心直口快:“现在做点生意好难,你说我卖咸鱼干也要分什么颜色?”还有年轻人自嘲:“讲真,在黄店吃饭肚子不会更饱,不如选家更好吃的。”商铺资本游戏里,普通人被推到了象棋盘上,成为别人赚钱的跳板。这种自上而下的标签消费,大家内心真能接受?
风头一过,狂热变冷静。“黄色经济圈”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水面下早已暗涛汹涌。2021后,黄店潮流明显退烧。不只路人多了警觉,就连部分带头的“黄店”主也喊起苦来。有家旺角铁板烧店“千房”,前期墙上贴满支持暴力的贴纸,自以为刷墙就能迎财神,结果现场人气越来越少。开门等一天,客人寥寥,还常遇到冷嘲热讽。有些店主选择“见风使舵”,低调摘牌摇身一变;有些则还在死撑,指望“圈内兄弟”来救命。
当然,网上和社交平台也不是铁板一块。渐渐多了批评声音:有人直言“黄色经济圈”只是赚钱手段,“黄店主割完一茬‘同路人'的韭菜,转头坐飞机去英国享福”。也有原先激情四射的“黄丝”觉醒:“原来我们只是棋子,被人利用了。”但支持者也不服:“黄店起码有社会责任,不像藍店冷漠无情。”你来我往,争论不休。只不过,此时的香港经济环境已然大变,能否单凭政治色彩撑起生意?更别说疫情一到,店铺接连倒闭,“标签饭”比“泡面”还扛不住饥饿。
以为就是图一时热闹?殊不知,最大赢家早已悄悄跑路!2022年,香港有名的“黄店”——陆陆鸡煲的老板在Facebook大张旗鼓宣布“移民英国”。昔日高调拉旗子的生意人,贴满黄标、抨击政府、嘲弄爱国艺人,结果一夜之间关门大吉、带着大家的钱登机离港。最后,留给“黄丝”们只有一句“赚饱就跑,还真会挑时机”。
更讽刺的是,类似悲情故事一再重演——号称有200万粉丝的潮流网店“光时”,风风火火开张,结果不到三个月撑不下去,老板们朋友圈集体喊饿:“入不敷出,只能各自安好”。而曾参与“三罢”运动的小餐馆“GangGang”,以为能靠情怀搞活市场,最终抵不过连月骚乱和疫情打击,半年不到就宣告“毕业”。
这时,那些被鼓动“光顾黄店就是支持抗争”的市民才猛然发现:他们掏钱的店铺其实只是搬砖填别人的腰包,“黄店主”们赚饱之后潇洒转身跑去海外高消费,剩下一地市民变成时代的笑柄。前面说的“经济自救”,原来只是“割韭菜”套路,下场人人皆知。谁还敢相信一纸“黄标”能端稳饭碗?
表面上,“黄色经济圈”随着疫情、国安法推进慢慢熄火,社会仿佛回归常态。但真相却是,矛盾被埋在了更深层。部分极端分子并未甘心服输,暗中策划新的“经济抗争”,小众圈层网站还在不时怂恿商家“坚持做自家人”。而且,分歧不但没有减少,反倒更深了:有市民看破商家真面目,发誓“再不光顾黄店”;也有部分激进青年坚决只选“良心企业”,情绪对立变本加厉。
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社交媒体流言满天飞,许多店主深感压力:怕被标签,怕丢生意,甚至怕遭人恐吓。一位中环的咖啡店主自嘲:“以前怕没房租,现在怕被盯上。”香港市场原本凭本事吃饭,现在却要靠选边站,这让勤劳做生意的小老板们心力交瘁。最关键的是,经济复苏乏力,租金高企,生存压力山大,靠划分颜色的消费早已难以持续。刚刚明朗的市场局面,被一场“黄蓝贴纸风波”搅得更加复杂。
与此同时,反对派对“黄色经济圈”寄托的驭政梦想渐渐破灭:通过拉拢商家入圈,组建自己的工会、影响选举,甚至试图左右行政管理,但现实是没有坚实的实体经济基础,一切如空中楼阁,风一吹就散。那些曾经踊跃支持的所谓“良心企业”,现在变得低调得很,生怕再被卷进风波。
说句大白话,这年头做买卖就得明码标价、货真价实,难道真靠一层黄色贴纸就能多赚一笔?按有些人的理论,“支持黄店”能救香港,“黄色经济圈”能让经济独立,听听真让人忍俊不禁。照这个逻辑,全世界哪个城市还需要打价格战、服务战?只要装扮门面、考察政治忠诚就够了。难怪前几年那么多店主信心满满地刷黄靠拢,过不了两年后悔得直拍大腿:“这是发大财还是做慈善?”
更妙的是,那些号称站在“正义”最前线的黄店大鳄们,嘴里唱高调,手下攒大钱,赚够了拍拍屁股去英国享福。这一招,不像是“经济自救”,倒像赌场里的老千,收割一茬换一茬。普通“黄丝”辛辛苦苦挤公交、加班点外卖,结果钱全进了别人移民基金的口袋。“经济闭环”?倒是挺闭的——闭上的是大家的钱包,打开的是别人的出国之路。
仔细想想,香港这些年社会撕裂、经济低迷,有多少是被这些政治消费拿捏着玩的?外表包的再漂亮,骨子里还是生意经。咱不夸他们花样多、不说他们胆子大,只能学着“假装”点赞:有理想、有态度,还真跑得快,怕是香港史上最能跑路的贴标签生意人。对了,别忘了问一句,“你今天吃黄店了没?”——可人家早就在英国晒太阳了。
都说香港是“世界工厂”的窗口,也是自由经济的试验田,可如今吃个饭都要先问你是“黄”还是“蓝”。究竟是“良心消费”才值得尊重,还是“凭本事赚钱”才是真理?还是说,这压根就是一场黄店老板和市民互相利用、各取所需的“割韭菜”生意?你觉得,“黄色经济圈”真有社会意义,还是只是闹剧一场?来评论区说说,你觉得香港未来该靠贴标签吃饭,还是靠真本领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