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一位网友的遭遇引发广泛讨论:因其“未办理结婚登记生育”,被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告知无法领取育儿补贴。这一事件暴露出当前生育支持政策与人口管理新规之间的断层,也折射出非婚生育家庭面临的制度性困境。
政策矛盾:生育登记放开VS补贴门槛犹存
根据《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非婚生育早已可以正常办理生育登记,生育险报销和生育津贴领取也未受婚姻状态限制。然而在育儿补贴申领环节,深圳当前仍将“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界定为“以夫妻关系为前提”,导致非婚生育家庭被排除在外。这种政策衔接的滞后性,使得同一生育行为在不同阶段遭遇差异化对待。
国家导向与地方执行的温差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卫健委官员曾在发布会上明确表示,育儿补贴申领只需提交“证明婴幼儿身份和抚养关系的必要材料”,并未将婚姻证明列为必要条件。而地方执行层面却仍沿用传统家庭观念下的审核标准,形成“国家鼓励生育,地方设置隐形门槛”的怪象。深圳市卫健委回应称“等待广东省统一部署”,更凸显省级政策协调的紧迫性。
育儿补贴的本质应是普惠性民生支持
作为鼓励生育的惠民政策,育儿补贴的效能在于精准覆盖所有需要养育支持的家庭。当单身母亲、非婚伴侣等群体已能合法完成生育登记并承担同等抚养责任时,将其排除在补贴之外,既违背政策初衷,也可能加剧“生育成本不平等”。相关部门亟需以婴幼儿实际抚养需求为核心,尽快破除“婚姻证明”这一过时门槛,让政策善意真正温暖每一个新生家庭。
随着8月底广东省统一育儿补贴申报系统的上线,公众期待看到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方案——毕竟,孩子的成长需要不应被父母的婚姻状态所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