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冲围的拆迁公告贴出来那天,老周蹲在村口抽了半包烟。
这个开了二十年摩托车配件店的老广州,看着墙上"两年征拆、两年建设、三年回迁"的红头文件,心里直打鼓。直到施工队进场那天,他才知道自家铺面所在的地块要变成华为研发中心的食堂。
广州白云区这片22.8平方公里的城中村,正在经历一场脱胎换骨的改造。60万常住人口里,像老周这样做小生意的占了四成。现在他们发现,拆迁办给的补偿方案白纸黑字写着:国有住宅按市场价1:1.3补偿,村民住宅执行"一户一宅280平"标准,集体物业还有额外经营损失补贴。
拆迁办的李科长拿着激光笔,在沙盘上划拉着螺涌公园旁边的地块:"安置房就建在这儿,明年先交付1800套。"沙盘上六个红色区域特别扎眼,那是规划中的社区医院和老人活动中心。松南村的王阿姨天天来工地转悠,她说要盯着自家分到的那套89平三居室,"比现在住的握手楼强多了"。
资金到位是硬道理。1月份那笔全国首单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到账时,项目部连夜开了协调会。会计小张记得特别清楚,账上突然多了好多个零,但每笔支出都要过五道审批。他们自主研发的那个管理系统挺管用,补偿款发放进度在村口大屏上实时更新,谁家领了多少钱一目了然。
施工现场的围挡上贴着"CIM智慧管理平台"的二维码,扫进去能看见整个片区的三维模型。负责测绘的小伙子说,这套系统把征拆进度精确到了小时,连哪家阳台的防盗网还没拆都标得清清楚楚。技术员们最得意的是那个自动生成补偿协议的功能,把房产证拍照上传,十分钟就能出合同。
摩配城的老商户们最近常聚在临时安置点商量出路。做轮胎生意的老陈在食材之都预定了个摊位,他说以后要转型卖进口牛肉。几个年轻店主更中意时尚之都的直播间,那边答应给他们免半年租金。拆迁办的就业指导课挺受欢迎,上周那堂直播带货培训挤满了人。
螺涌工业园拆掉那天,来了不少举着手机直播的年轻人。二十年前这里还是农田,后来变成仓库,现在要建人才公寓。工地保安老吴说,他亲眼看着打桩机把最后一堵厂房墙壁推倒,扬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