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最新就业数据公布,新增就业岗位数量远远低于预期。
对此,特朗普十分不满,直接解雇了劳工统计局局长麦肯塔弗,并指责其“伪造数据”。
这则消息迅速掀起了轩然大波,不仅是因为特朗普一言不合就开人,更重要的是美国二季度扭负为正的GDP数据也让人产生了怀疑。
分析普遍认为,今年上半年美国经济形势严峻,而世界经济也不容乐观。
正如国际清算银行行长卡斯滕斯所言:全球经济正处于“关键时刻”,进入了一个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加剧的新时代。
数据说话:上半年全球经济表现如何?
受多重因素影响,上半年全球经济总体疲软,各主要经济体呈现出了不同表现。
美国:虚假繁荣?
官方数据显示,美国二季度GDP年化率初值达3.0%,远超预期;上半年GDP总量达14.9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9%。
不管这些数据是否真实,美国经济面临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已成为各方的普遍判断。
就业低迷。美国今年国内失业率一直维持在4%以上,而其劳工部近日更是将5月、6月非农就业数据从14.4万、14.7万下调至1.9万、1.4万。可见在关税压力下,消费和投资疲软已开始在就业数据中显现。
通胀反弹。上半年的消费价格指数先降后升,CPI同比增速从1月3.0%降至4月2.3%,6月又升至2.7%,但核心CPI增速始终高于2.8%,可见消费成本变高、企业投资放缓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产业受损。美国汽车行业成为关税冲击的重灾区,通用汽车二季度因此损失11亿美元,净利润暴跌35.4%;知名车企Stellantis也裁撤900名美国员工以节约成本。看似关税为“保护本土”,最后却成了“本土买单”。
赤字高企。2024年美国公共赤字已占GDP的6%-7%,随着“大而美法案”通过,债务上限和赤字占比将持续攀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指出,美国贸易赤字根源在其国内政策,而非贸易伙伴的不公平做法。
欧盟:势头疲软。
在能源依赖、绿色转型和政治碎片化的共同作用下,欧盟发展举步维艰,二季度GDP环比仅增长0.2%,创近六个季度新低。
增长放缓。作为欧洲火车头的德国,一季度GDP萎缩0.4%,二季度预计停滞,全年或面临零增长,大概率连续第三年无法实现实质性扩张。
德国信用改革联合会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德企破产数达到1.19万,同比增加9.4%,为近年来最高,侧面反映出欧洲工业整体萎靡的状态。
通胀趋高。欧盟国家通胀问题也十分突出,6月欧元区CPI同比增长2.5%,核心CPI仍达2.9%,服务业价格粘性成为主要推力。
同时,成员国通胀分化显著,西班牙3.6%与意大利1.8%差距较大,凸显了统一政策框架下的区域失衡难题。
政策受限。为破除跨境壁垒,欧盟正加速推进单一市场改革。
例如,德国积极加大国防投入、推动工业4.0升级,但制造业PMI连续数月处于荣枯线下方,昭示转型阵痛仍在持续;而外债较重的意大利、西班牙等南欧国家,则面临财政扩张与债务稳定的两难选择。
其他经济体:有喜有忧。
日本上半年月均通胀率超3%,一季度GDP增速为-0.7%,二季度预期也仅为0.2%。尽管政府采取货币宽松政策,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恢复了一定的内需活力,但关税的负面影响仍然存在。
印度今年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GDP增速预计将达到6.3%,位居全球前列。这得益于印度庞大的内需市场,以及服务业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但外部环境变化仍对印度经济构成挑战,尤其是特朗普近期发出的关税威胁,导致印度面临的不确定性明显上升。
俄罗斯一季度GDP增速1.8%,但全年预期降至1.4%。尽管俄罗斯政府加大了对国内能源生产支持,但受国际制裁和价格波动影响,外部投资持续低迷,拉低了经济增速。
部分新兴经济体尽管也受到特朗普关税的冲击,但在国内政策和外部协定的推动下,仍能在全球产业链整合中受益。例如,越南、印尼等东盟国家一季度增速为6.9%、4.8%,保持了较强动能。
形势堪忧:全球经济总体步入增长低谷。
世界银行指出,今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创下2008年以来的最慢速度,近70%的经济体面临增速下调。
该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英德米特·吉尔表示,这将是“十七年来除全球经济衰退以外的最差表现”。
关税风暴席卷全球。
年初以来,特朗普政府疯狂抡动关税大棒,打破了原有全球经贸格局,引发了全球经济的剧烈动荡。
世界银行副首席经济学家艾汉·柯塞表示,美关税带来的不确定性犹如“飞机跑道上的迷雾”,拖累全球投资步伐,让经济前景黯淡。
8月1日关税结果已经揭晓,各经济体拿到了高低不等的税率,无论后续有无继续加码或对等反制,都将加剧全球经济下行风险。
裁员浪潮愈演愈烈。
今年以来,从科技到汽车,从美妆到能源,从零售到金融,从媒体到制造,越来越多的行业正加入裁员大军。
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全球71个国家近8400万个就业岗位直接或间接与美国消费需求相关,由于贸易局势紧张,这些岗位及由其带来的收入正面临中断风险。
全球债务持续攀升。
目前,全球政府、企业与家庭的总债务水平始终处于高位,增速远超GDP和个人收入增长。
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显示,全球公共债务规模从2023年的97万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102万亿美元,发展中国家受影响最为严重。
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警告,全球正处于大债务周期的关键后期阶段,若未妥善因应,将导致全面性的债务危机。
地缘冲突推高风险。
俄乌冲突延宕升级,加沙战火持续延烧,以伊局势依旧紧张,印巴纷争随时重燃……这些地缘冲突导致市场避险情绪升高,推动原油、粮食等商品价格攀升,进一步拖累了全球经济复苏步伐。
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布伦德警告,当前的地缘政经背景极为复杂,“如不能再次恢复增长,我们可能会看到未来十年的增长放缓”。
多边合作愈发艰难。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其外交策略反复无常,严重侵蚀国际契约精神。
欧洲右翼政治势力迅猛抬头,密集出台严苛的移民管控和贸易保护政策,也对多边合作造成冲击。
同时,世界银行、世贸组织、IMF等核心多边机构的革新进程,也在多重阻力下深陷泥潭。
中国经济:仍是全球增长的“主要引擎”。
在全球经济体步伐普遍放缓的背景下,中国上半年依旧交出了GDP增长5.3%的亮眼答卷,向世界展示了稳健前行的“东方定力”。
在政策支持和内需市场推动下,工业生产、服务业等主要指标齐头并进,新质生产力呈爆发式增长,就业物价保持稳定,体现出强大韧性。
尤其是内需成为发展的核心引擎,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2%,内需整体贡献率高达68.8%,创十年新高。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全球贸易低迷的背景下,中国外贸依然展现活力。
上半年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总额逆势增长7.2%,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虽然对美出口下降9.7%,但对东盟、非洲等地区出口增速超10%,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4.7%,占外贸总额比重突破50%。
2025已经过半,全球经济依然在崎岖荆棘中艰难前行。
面对重重困难,只有各国携起手来,摒弃零和思维,坚持合作共赢,方能为全球经济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