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曾看过有关二战的战争片,那么一定会注意到:影片中的德国军官常常脸颊或嘴唇上有一道吓人的伤疤。在许多观众眼中,这会给人好莱坞老套手法的印象 —— 好像又是试图通过视觉效果来突出角色的 “邪恶”。
然而,这绝非艺术夸张。只要看一下 20 世纪上半叶德国和奥地利军人的真实照片 —— 尤其是将军、军官和贵族 —— 就会发现:伤疤确实非常常见,而且这些伤疤根本不是来自前线的战斗伤口。
事实上,在德语国家,面部伤疤是源于古代的特殊男性文化的一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讲述:
首先,让我们简要了解一下男性传统和荣誉文化
维护自身荣誉的理念对于男性而言,其根源可追溯至远古时代。
早在公元前 1 世纪,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就在其《高卢战记》中记载了日耳曼部落的传统,当时蛮族男子会互相进行致命决斗。据说这些决斗是解决个人和日常冲突的常规方式。
对于日耳曼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侵略性的表现,而是文化的一部分 —— 通过这种方式展示个人勇敢以及为维护自身声誉和荣誉而死的准备。
随着时间的推移,决斗逐渐成为全欧洲贵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中世纪时期,决斗的权利逐渐被贵族阶层所垄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 1340 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正式向法国国王腓力六世发出决斗邀请。
尽管这场战斗从未进行,但这一事件被载入编年史,象征着决斗的正式化 —— 它们被视为在国家层面上维护荣誉的合法方式。
随着中世纪 “司法决斗”(其结果被认为代表神的旨意)的消逝,在文艺复兴时期及之后,决斗失去了宗教和法律的内涵,转变为精英阶层的社会仪式。
到 16 世纪(近代),决斗被视为维护个人荣誉的最高形式 —— 成为绅士的专属特权。只有拥有荣誉的人才有权要求赔偿。
然而,在这一时期,战斗的胜利不再一定要求对手死亡 —— 只需将其击伤或仅仅勇敢地参与决斗即可。有时决斗者会以交换刺击并商定平局收场,他们认为决斗本身这一行为就已恢复了尊严。
大学击剑与伤疤文化
随着时间推移,决斗成为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 18 至 19 世纪的大学中,大部分学生来自富裕和贵族家庭,学生的身份不仅具有教育意义,还具有社会意义。
在这种学术环境中,学生间特别盛行 “门佐尔击剑”(Mensur)传统 —— 这是一种学生间的特殊决斗形式,不仅用于解决冲突,还用于培养勇气、耐心和自控力。
当学生间出现分歧时,决斗会正式安排:确定日期、仲裁者,并且必定会邀请医生 —— 伤势是仪式中预期的一部分。
当然,在这类决斗中,学生们会佩戴防护装备,包括手部的衬垫、胸部防护、眼部和喉咙防护。然而,在许多情况下,决斗是自发产生的,此时防护装备可能极为简陋,严重受伤甚至死亡的风险会成倍增加。
门佐尔击剑(学生击剑)在德国、奥地利、瑞士以及比利时、波兰和波罗的海地区最为盛行。
门佐尔击剑中的伤势很少危及生命,但通常会在左脸颊留下难看却备受追捧的伤疤,德语中称之为 “施米瑟”(Schmisse),也被称为 “自夸伤疤”。
大约 90% 的伤疤位于脸部左侧,因为统计上击剑者通常是右撇子。但这并不排除在脸部另一侧留下伤疤的可能性。
有些学生在求学期间会参加数十场决斗 —— 20 场、30 场甚至更多。有一个著名案例是德国学生弗里茨・巴克迈斯特,他几乎参与了近百场决斗。随着时间推移,经验丰富的决斗者的脸成为战斗历史的 “地图” —— 伤疤累累的脸会赢得他人的尊重,象征内心的坚韧。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曾拥有 “荣誉伤疤” 的年轻人,后来穿上了德国军队的制服 —— 无论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从学生到军官
因此,德国国防军甚至党卫军中那些脸上有伤疤的军官并非虚构。他们正是当年在海德堡、维也纳或慕尼黑等地进行决斗的那些年轻学生。
因此,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伤疤几乎成为军官阶层的非正式标志。在德皇威廉二世时期的德国军队中,看到左脸颊有难看伤疤的人是司空见惯的,尤其是在炮兵和骑兵军官中。
尽管门佐尔击剑被视为民族精英的一部分,但希特勒掌权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1933 年,纳粹开始积极取缔传统学生兄弟会的活动,认为它们是独立思想的温床,存在潜在的不忠诚风险。
门佐尔决斗被禁止,大学受到政权的严格控制。然而,那些在这一时期之前加入军队的老军官们,仍然自豪地展示着他们的伤疤。在军界,这些伤疤被视为自律、忠于传统以及属于上层阶级的象征。
顺便提一下,在那些留有此类伤疤的历史知名人物中,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陆军元帅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指挥官尤金・冯・肖尔铁茨。
#伤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