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朋友圈,看到一个做金融的朋友发了条动态:"店面转让,接手即可营业。"配的图片是一家装修精美的咖啡店,看起来就是那种文艺范儿十足的网红店。我点开评论区,发现他在回复里说:"开了8个月,亏了30多万,实在撑不住了。"
这已经是我身边第三个朋友因为咖啡店创业失败而损失惨重的案例了。前面还有一个开奶茶店的,两个月就关门大吉,还有一个投资民宿的,疫情之后到现在都没缓过来。这让我想起了网上流传的那个段子:中产返贫三件套——咖啡店、奶茶店、民宿。
这个段子听起来像是调侃,数据却很残酷。根据2025年上半年的餐饮行业报告,新开咖啡店的存活率只有18.7%,奶茶店稍微好一点,也就22.3%。民宿行业更惨,去年有超过40%的民宿处于亏损状态,很多投资者血本无归。
我专门研究了一下这三个行业,发现它们有个共同特点:门槛看起来很低,实际操作起来坑多得要命。很多中产阶级被表面的光鲜亮丽给迷惑了,以为投个几十万就能轻松当老板,结果掉进了一个又一个陷阱。
先说说咖啡店这个坑。我认识的那个金融朋友,当初看中了一个商场里的铺位,租金每月3.8万,装修花了25万,设备采购15万,前期投入就超过了60万。他跟我说:"当时觉得这个位置人流量大,咖啡又是刚需,肯定能赚钱。"
现实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这家店开业三个月,日营业额最高的时候也就800块,平均下来每天只有500多。扣掉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租金、水电,每个月净亏损接近4万块。8个月下来,不仅没有回本,还额外搭进去了30多万的运营资金。
咖啡店失败的根本原因,说白了就是市场饱和度太高了。2024年全国咖啡店数量已经突破了15万家,平均每1000人就有一家咖啡店。在一二线城市,这个密度更是达到了每500人一家。竞争激烈到什么程度?我在上海的一个商圈数了数,200米的距离内就有7家咖啡店,星巴克、瑞幸、库迪、挪瓦、还有几家独立咖啡馆。
更要命的是客单价在不断下降。以前一杯咖啡卖30块很正常,现在瑞幸9块9,库迪8块8,价格战打得你死我活。独立咖啡店根本没有规模优势,成本控制能力也跟不上,只能眼睁睁看着利润空间被压缩到极限。
奶茶店的情况也差不多。我另外一个朋友去年开了家奶茶店,选址在大学城附近,心想学生消费能力强,市场需求大。结果开业没两个月就发现,周边500米内已经有12家奶茶店了,蜜雪冰城、古茗、茶百道、书亦烧仙草,各种品牌应有尽有。
他的店客流量惨淡,每天卖出去的奶茶不到50杯,营业额最好的时候也就600块。关键是奶茶这个行业的季节性特别明显,夏天还能凑合,冬天基本就是在烧钱。加上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茶叶、奶粉、糖浆、包装材料,每样都在涨价,毛利率从开业时的60%下降到了35%。
民宿行业的坑更深。疫情这几年,很多人觉得旅游业会快速复苏,民宿投资成了热门选择。我身边就有个朋友,在云南大理投资了一家民宿,前期投入了200多万,装修得特别文艺,还请了专业摄影师拍照片,在各大平台上推广。
开业头两个月确实生意不错,入住率能达到70%以上。好景不长,随着大理民宿数量的快速增长,竞争变得异常激烈。2024年大理注册的民宿数量超过了8000家,比2023年增长了40%。供给量大幅增加,需求却没有同步增长,平均房价从开业时的400块一晚跌到了250块。
更麻烦的是运营成本居高不下。民宿不像酒店有专业的管理团队,很多事情都要老板亲自操心。房间清洁、客人接待、设施维护、网络推广,每一样都需要人力和资金投入。我那个朋友为了维持民宿运营,专门请了两个全职员工,每个月光人工成本就要1.2万。
这些行业还有个共同的特点:现金流压力巨大。不管是咖啡店、奶茶店还是民宿,都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回本周期却很长。按照行业平均水平,一家咖啡店要18-24个月才能回本,奶茶店需要12-18个月,民宿更是要24-36个月。这期间如果遇到任何意外情况,比如疫情封控、客流下降、竞争加剧,很容易就会资金链断裂。
我分析了这三个行业失败案例的财务数据,发现了一个规律:大多数投资者都严重低估了运营难度和资金需求。他们往往只考虑了开业前的投入,没有预留足够的流动资金来应对开业后的各种问题。
拿咖啡店来说,很多人以为投个50万就够了,实际上光是前六个月的亏损期就需要准备20-30万的资金。奶茶店看起来投入小一点,15-20万就能开业,隐性成本却不少,包装材料、设备维护、员工培训,每个月都有意想不到的支出。
民宿的资金陷阱更深。除了装修和设备采购,还有各种合规成本:消防验收、环保审批、营业执照、特种行业许可证,每一项都要花钱。开业后还要持续投入营销费用,在美团、携程、爱彼迎等平台上推广,获客成本越来越高。
这些行业还面临着政策风险。咖啡店和奶茶店要应对食品安全监管的不断加强,民宿则要面对旅游业政策的变化。2024年多地出台了民宿管理新规,对消防安全、环保要求、经营资质都提出了更严格的标准,很多不合规的民宿被迫关停。
更致命的是同质化竞争。走在任何一个商业街上,你会发现咖啡店的装修风格几乎一模一样:工业风、原木色、绿植装饰,连菜单设计都大同小异。奶茶店也是如此,芝士奶茶、水果茶、奶昔,产品同质化严重,差异化很难做出来。
民宿行业的同质化更明显。打开任何一个预订平台,你会发现大多数民宿都在强调"文艺气息""田园风光""远离城市喧嚣",营销话术千篇一律。真正有特色、能够吸引回头客的民宿少之又少。
我觉得最可怕的是,这三个行业都有很强的情怀色彩,容易让投资者失去理性判断。很多人开咖啡店是为了追求"慢生活",开民宿是为了实现"诗和远方"的梦想,投资决策往往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忽略了商业逻辑。
这种情怀式投资的危险性在于,它会让人低估市场风险,高估自己的运营能力。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投资者觉得自己做的咖啡比星巴克好喝,装修比连锁店有特色,服务比别人贴心,所以一定能成功。现实却是,消费者买的不是情怀,而是性价比和便利性。
消费者行为的变化也在加速这些行业的洗牌。现在的年轻人消费越来越理性,对价格敏感度很高。一杯30块的手冲咖啡和一杯15块的连锁店咖啡,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一晚500块的精品民宿和一晚200块的连锁酒店,性价比一目了然。
疫情这几年,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人习惯了在家办公,对咖啡店的社交需求下降了。旅游消费更加谨慎,对民宿的安全性和卫生标准要求更高。这些变化都在挤压着小商家的生存空间。
我建议那些还在考虑投资这些行业的朋友,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不要只看表面的热闹,要深入了解竞争格局、客户需求、成本结构。更重要的是,要准备足够的资金缓冲,至少要有一年的运营资金作为备用。
如果真的要投资,我建议选择那些有技术门槛或者资源优势的项目。比如有独特配方的奶茶店,有特殊地理位置的民宿,或者有专业烘焙技术的咖啡店。单纯靠情怀和热情,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里很难生存。
还有一点很重要:要有退出机制。在投资之前就要想好,如果项目失败了怎么止损。是转让店面,还是改变经营模式,都要提前规划好。不要等到资金链断裂了才想办法,那时候往往为时已晚。
说到底,创业投资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咖啡店、奶茶店、民宿这些看起来门槛低的行业,实际上比很多传统行业更难做。它们的失败率如此之高,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市场规律的必然结果。
现在轮到你们发表看法了:你们身边有没有类似的投资失败案例?对于这种"中产返贫三件套",你们怎么看?如果是你们,会选择投资这些行业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看法和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