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要,我们要!大量专家学者被迫离开美国,马克龙抢到了31人
谁能想到,这么多年里一直是全球顶尖“人才磁铁”的美国,如今居然自己开始往外“倒人才”了。网友刷到新闻直接懵圈,说换个思路是吧,以前美国抽签,我们排长队,现在美国自己打折出清,法国居然连夜飙车去捡漏,手速堪称白老师、库克都得自愧不如。
说实话,回头看看美国这些年的光景,一切都不奇怪了。前些年不管学物理、数学、生物,还是搞新材料、量子,大家都知道学霸最后一道关——留美。教授们从各国大学门口一路挖人挖到家门口,有本事的,搞科研的,天才型的,都往美国飞,还不用做选择题。科研圈里就流行一句话:只要能力够强,美国永远欢迎你。
现在画风全变了。疫情后,美国那边生活成本飙升,物价飞涨、房租疯涨,科研经费反而捉襟见肘。科学家苦哈哈做实验,外面狂风暴雨的,进实验室发现电费补贴没了,科研经费砍了一茬又一茬,手里核心项目莫名被叫停,CV发出去都快和共享单车二维码一样烂大街,不管是美国本地学者,还是原本满怀希望漂洋过海来的国际人才,一下子全都成了“待业风险高危群体”。
科研行业动荡,最先承受压力的就是人——无论是不是美国公民,只要参与一线研究,坐在实验桌前挨刀子。很多实验室临时预算缩水、主攻方向变更,有人直接上网晒出来自己失业了,一堆offer全泡汤,身份证都来不及换回国,简历上硕博连读+美国博士后依旧找不到新活干。眼看局面失控,前途渺茫,不少原本铁了心要落地美国的人,反而开始看外面的天更蓝,别的国家其实并不全是“备胎”。
法国,老牌传统强国,过去媒体调侃“让我们不再输给德国、英国、美国”,现在直接看准美国下滑,干脆花钱买机会。马克龙站出来公开宣布,拿出上亿欧元,不和美国比硬件、比实验室、比用人成本,只谈诚意——法国大学进门就能搞科学研究,政府直接补贴,别想生活费、别担心项目中断、别怕被裁员,直接来。
眼看风头正健,艾克斯-马赛大学那边,“科学安全地带”计划喊出口号——世界哪儿的人才陷入不安,赶紧投简历给我们。说是“安全地带”其实大家都明白,法国这边看准了美国出清的时候趁机截流。果然,三天不到,600多份申请雪片一样飞来。最后定下31人,这操作,谁能说法国人不精明?直接面向全美国——你们不养,咱来接,人才这玩意儿,流动起来就是机遇,谁手里多,谁未来话语权就硬。
细想,这里头套路不算新。上世纪美国崛起,靠的就是全球吸引各路天才。二战后德国、东欧、苏联的“头部科学家”“核心工程师”,被美国一拨一拨捞走,NASA里那批搞火箭的,全都是欧洲来客,后来人才慢慢全球自由流动,只要你肯花钱、有资源、有包容环境,还有什么抢不到?
这会儿风水轮到法国。美国既然现在放缓科研投资,一刀砍掉经费、裁掉岗位,就别怪别人趁虚而入。法国这边一点不含糊,上亿欧元往这儿一摞,对外声明“欢迎所有被美国排斥的科学家”。本来外界都当是喊口号,没想到人家直接捞到实实在在的牛人,31个不是跑程序的实习生,全是原本搭美国核心实验室、都有国际项目经历的学者,有人专门搞材料物理,有人干医学,有人带团队做基础生物学研究。美国手里放人,法国单方面接盘,国际学术圈直接变天。
这套操作,其实谁看了都明白,人才不是廉价资源,美国不要,总得有地儿去。放在全球视角,现在法国敢出钱敢出政策,西欧其他国家也在跃跃欲试,看美国往外赶人才,谁不想来捞一笔?英德本来也蠢蠢欲动了。
对比美国强势吸纳的年代,真是现实版本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前中国无数高材生梦想飞美国,希冀大公司大实验室稳定平台,结果现在自己美国人才市场也内卷了。美国大学原来靠丰厚工资、巨额项目预算、终身教职吸引人才,疫情经济危机一来,预算砍得连自己核心老师都保不住,哪还顾得上外部撬人。就算有心留人,政策收紧速度太快,安全审查、身份审核、项目优先权全往本土倾斜,还真不是原来那个人人向往的天堂。
再看法国,不争第一,第二、第三也能舒服活着,而且更懂怎么利用风口。人才这波流转,不就是给自己科技发展装了一道发动机?长远看,欧洲国家手里技术突破、产业升级,全得仰仗这一代科技学者。美国放人,法国和欧洲接人,人才流向直接影响未来话语权。这一波法国的手脚麻利真让人佩服。
说来也怪,美国越忙着自己休整、局部收缩,欧美民间、学术圈越是躁动不安。有些美国网友在社交平台自嘲,说再这样下去,倒要看看还有谁会选择留在美国搞科研,哪怕再热爱,也受不了薪资倒挂、岗位收缩、生活负担。对比之下,看到法国、德国、甚至中国都在更新科研引才政策,不少人开始考虑新平台。
走到这一步,中国有没有机会?必须得说,有机遇。中国这些年技术基础厚实,产业链齐全,国际学术环境和行业发展速度早已不是“技术洼地”。只要敢于开放、敢于出政策,定向邀请落地项目那些真会干事的人才,科研环境再优化一下,中国吸纳国际顶级专家完全有底气。
31个美国学者被法国“一锅端”,其实提醒咱们一刻不能耽误。科技出成果、经济持续向上,都离不开顶级人才加持。别小看每一位放弃美国转身的新科学家。这些人带着全球化视野、项目资源、甚至跨国合作的黄金门路,到了欧洲手里就是国家竞争力。马克龙都能冷静又果断地行动起来,咱们更该积极。
别说离家远、文化差异,顶级科技从来不傻等机会。谁以诚相待、平台资源舍得投,谁就能争到未来十年关键优势。这不是纸上谈兵,全球化平台、科研生态一句“欢迎”效果有限,核心还是——能不能让人来了能安心搞事,还能长期留下成长。美国不缺人,是缺了心气;法国不算最强,但偏要靠主动出击抢到机会。中国要强,不能只靠自己,总得融入全球,先把目光放远点,看得高一点,世界人才不是美国专属。
世界大变局,在科研和人才流动上反应得最直接。今天法国接盘美国走出来的科学家,明天会不会轮到中国把那些还在观望的精英吸引过来,全看“舍不舍得下本”、“敢不敢主动伸手”。别犹豫,科研人才这个事,谁先站位谁就赢,世界一流舞台,谁敢来,谁成就。美国错过了,法国接住了,我们不能总是旁观。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