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说,这几天真是刷着刷着热搜,差点没给我气笑了,又有点心疼,你说这叫什么事儿?
我真是刚从手机前抬起头,满脑子都是那小姑娘的身影,说实话,看到她手里那块金牌的时候,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很多人眼里只看到金牌的光鲜,看到了什么“王者归来”,什么“实至名归”,但我怎么就觉得,这背后藏着太多成年人看不见的、或者说不愿意看见的无奈呢?
就拿这跳水来说吧,你以为真是靠一句“天赋异禀”就能把人送上神坛?2021年东京奥运会,全红婵一跳成名,那时候她才十四岁,国际泳联的数据清清楚楚摆在那里,三跳满分,打破历史纪录,这成绩,谁看了不竖大拇指?可当时有多少人是真的关心她训练了多少年,每天跳了多少次,又吃了多少苦?大家更关注她家里的五毛钱辣条,还有那句“想给妈妈治病”的天真话语。
你一个十四岁的孩子,在那个年纪,多少人还在爸妈怀里撒娇,还在为一道数学题抓耳挠腮,她却已经站在了世界的最高领奖台上。我记得当时新华社报道过她每天训练十几个小时,身上旧伤叠着新伤,手掌脚掌都是泡。这些细节,在“天才少女”的光环下,是不是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或者说,被很多人选择性忽视了?大家只看到了结果,享受了胜利带来的民族自豪感,却很少有人愿意去探究,为了这份自豪,一个孩子付出了什么。
后来,发育关,伤病,质疑,铺天盖地。身高长了,体重增加了,动作难度系数要求更高了,以前轻盈如燕的身体,现在就像被套上了枷锁。网上那些声音,从“她还能行吗”到“是不是不行了”,一句句地砸过来,你看,有些人就是这样,捧你的时候能给你捧上天,一旦不如预期,就恨不得把你打入十八层地狱。那些说她“跌下神坛”的人,你问问他们,自己有没有吃过那种从小到大,日复一日,把身体练到极致的苦?
这次她又拿了冠军,手握金牌,凑近鼻尖闻了又闻,那眼神里,哪是什么骄傲自满,分明是释然,是解脱,是终于又能松一口气的疲惫。我看着就替她累得慌。这哪是小姑娘该有的眼神啊。你说,一个孩子,到底要经历多少次这样的“涅槃”,才能在成年人的世界里站稳脚跟,才能堵住那些永远不满意的嘴?
我就在想,这金牌,对她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是荣誉的加冕,还是无休止的压力循环?每次站在跳板上,万众瞩目,底下观众的掌声和期待,教练组的目光,还有屏幕外无数双眼睛的审视,这得是多大的心理负担?她才十几岁啊,我们要求她像个久经沙场的战士一样,永远保持巅峰,永远战无不胜,这真的公平吗?
我觉得,我们与其去喊什么“永远最棒”,不如实实在在地想想,除了金牌,除了荣誉,我们还能给她什么?能不能让她在享受胜利的也能感受到一份无需背负太多期待的轻松?这份所谓的“荣耀与认可”,是不是也给她带来了沉重的枷锁?
我们到底是在为她的成功喝彩,还是在消费她的努力,以满足我们自己的某种期待?
声明:文章里90%以上都是原创,剩下的部分借助AI查资料和验证信息。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就是想传递一些正能量,不夹杂低俗或负面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