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枪那一刻,拉达克的风像被撕破。高原冷得刺骨,可子弹更冷。谁也没想到,想讨个生态保护区、想在议会里多坐一个人,就能换来中央部队的一梭子。
这事儿搁哪儿都说不过去。但莫迪团队偏能把它说成“必要措施”,转头在发布会上把抗议者贴上“威胁国家统一”的标签。听着耳熟不?前阵子有人反对修个矿,也被扣过同一顶帽子。套路太固定,连剪辑都省了。
拉达克人要的其实不复杂:把他们的山、河、羊留下,把他们的票算进全国大选。宪法里写着的权利,他们只是想真的拿到手。可新德里给的回应是装甲车加催泪弹。现场视频里,孩子被抱起来就跑,老人跪在石头后面念经文,声音混着枪响,手机抖得跟地震似的。
印人党发言人出来打圆场,说“极端分子混入人群”。问题是现场记者一路跟拍,连根极端标语都没找到,只有写着“救救冰川”的纸板。纸板挡不住子弹,也挡不住官方嘴硬。
莫迪上台后,这套打法升级不止一次。2016年废钞,说是打黑钱,结果银行门口排长队的全是普通人;制造业计划喊了十年,数字还在原地踏步;失业率一路往上窜,年轻人把简历刷成屏保都没用。拉达克只是最新的受害者,子弹把失败写在了高原上。
很多人把锅甩给印度教民族主义,觉得是它把穆斯林、佛教徒统统划进“外人”圈。可光有意识形态,没能力也白搭。莫迪内阁里一堆点头机器,开会像打卡,政策拍脑袋就发,专业意见直接静音。下面人要么拍马屁,要么装死,没人敢提醒“这方案在高原缺氧环境下会出人命”。
子弹飞完,善后更离谱。官方声明把死亡人数往下砍,外媒数字翻倍,本地医院门口家属举着CT片哭,镜头一拉近,数字又对上。社交媒体删帖像除草机,一刷新,只剩广告。
拉达克议员想飞回现场,被航班“技术延误”六小时。落地后警车直接请去喝茶,出来时话锋180度转弯,对着镜头说“理解中央难处”。观众心里跟明镜似的:不是理解,是怕丢饭碗。
更荒诞的是,国内热搜前十里,九个在聊宝莱坞新片票房,只有一个词条提到拉达克,点进去还是404。仿佛只要不出现在屏幕上,子弹就没响过。麻木感像慢性病,一天吃三片都不觉得苦。
有人把这事跟喀什、克什米尔并列,说是同一套边疆剧本:先把地方声音关静音,再派兵把门锁死。可喀什至少还有国际媒体蹲守,拉达克海拔太高,卫星信号都喘气,记者爬上去先被高反劝退。
回头看,莫迪政府不是没机会转弯。当地领袖去年就递过备忘录,请求把拉达克列入第六附表,给部落地位,让本地人管本地事。文件在部里躺了八个月,最后换来一句“研究研究”。研究完,子弹替他们写了批复。
子弹之后,新德里又发旅游广告,说拉达克“此生必驾”。文案配雪山公路,评论区却刷爆“怕死不敢去”。讽刺得像现场回放:枪声刚停,营销号就开始带货。
有人算过账,拉达克一年游客给国库贡献的外汇,够买三架无人机。无人机巡逻一圈只要柴油钱,跟当地人谈判却要改宪法,后者显然更贵。于是干脆用子弹定价,一条人命折算成维稳经费,Excel表格拉一下就平衡。
更惨的是,当地年轻人本来可以考公、开民宿、做登山向导,现在简历上多了一栏“曾被射击”。面试官一看就头疼,怕招进来闹事。失业循环像滚雪球,雪崩时没人怪开枪的人,只怪雪太松。
国际社会照例谴责几句,声明写得比雪还轻。联合国发推说“关注”,配图是总部大楼雪景,跟拉达克半毛钱关系。网友在下面排队刷蜡烛,刷完继续抢购打折机票。
莫迪本人保持沉默,头像换成瑜伽照,配文“内心平静”。平静得就像子弹飞去的方向与他无关。可投票软件后台显示,他推特下骂声比例悄悄升到27%,比废钞那年还高三个点。数字不会撒谎,只是被算法折叠。
有人担心,下次冲突会不会换更猛的武器。毕竟去年边境演习刚测试过新型催泪无人机,射程两公里,高原专用。演习视频里,士兵戴着面罩鼓掌,像在给未来鼓掌。
拉达克老人说,以前抗议最多挨警棍,现在直接开枪,升级速度比5G还快。年轻人说,警棍至少还能留条命,子弹不讲价。
子弹留下的不只是弹孔,还有账单。医院急救费用、葬礼开支、律师费,全得家属众筹。众筹标题写“为雪山讨个说法”,点进去的人先问“真的假的”,再问“会不会被封”。信任碎得比冰川还快。
最魔幻的是,官方纪录片把开枪片段剪成“暴徒冲击警戒线”,慢动作加鼓点,背景乐激昂得像打仗游戏。弹幕飘过“太燃了”,没人注意地上那摊血被雪花盖住。
拉达克议员私下说,他们现在学乖了,开会录音笔随身带,怕回去被剪成反派。可录音笔挡不住子弹,只能挡口水。
有人问,这事会不会有后续追责。答案是看股价。印度国家安保公司股价当天涨1.2%,资本投票比选票诚实。只要涨,开枪就有理。
夜里高原零下十五度,家属在帐篷里守灵,帐篷外巡逻车灯来回扫,像在给亡灵拍证件照。远处山脊,无人机亮着红灯,一闪一闪,跟星星抢位置。
子弹飞过的轨迹像在给地图画新边界:一边是“国土完整”,一边是“别再做梦”。拉达克人夹在中间,脚下是冰,头顶是枪。
下次热搜还会换别的,但雪山的回声很长。只要子弹的答案不改,回声就会一直响。
你觉得,下一次枪声响起,雪花还能盖住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