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巴以冲突进入又一个微妙的十字路口。哈马斯高层近期多次表态,愿意在达成“全面协议”的前提下,移交加沙地带的治理控制权,并与以色列实现长期停火。这一姿态,与该组织自1987年成立以来一贯坚持的“武装抵抗、绝不谈判”立场形成鲜明对比,令国际社会既感意外,又充满疑虑:哈马斯是否真的准备退出加沙的政治舞台?这究竟是战略退却,还是战术伪装?
表态背后的现实压力
哈马斯的“妥协”并非凭空而来。自2023年10月“阿克萨洪水”行动爆发以来,加沙地带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军事打击。以色列国防军不仅摧毁了哈马斯大量军事设施,还造成数万人伤亡,基础设施几近归零。即便在2025年初达成阶段性停火协议后,以军仍多次重返加沙,持续施压。面对军事、经济与人道三重崩溃的现实,哈马斯的生存空间被极度压缩。
与此同时,地区格局也在悄然变化。黎巴嫩真主党与以色列实现停火,伊朗战略重心转移,美国特朗普政府即将重返白宫——这些都削弱了哈马斯的外部支持网络。在孤立无援、内忧外患之下,哈马斯不得不重新评估“武装抵抗”的可持续性。
移交控制权?名义让渡,实权难舍
尽管哈马斯公开表示愿将加沙治理权移交给“独立技术官僚委员会”,但细究其措辞与行动,仍可见其保留实权的意图。
首先,该委员会虽名义上“独立”,但成员多来自加沙本地,且需向法塔赫主导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报告。而法塔赫与哈马斯虽在开罗谈判中达成初步共识,但双方数十年积怨难消,互信基础薄弱。哈马斯不可能轻易将自己苦心经营近二十年的“抵抗堡垒”拱手相让。
其次,即便以色列军队撤离人口稠密区,哈马斯的地方行政网络、警察力量与基层动员体系依然存在。冲突期间,每当以军撤出某区域,哈马斯人员便迅速回归维持秩序——这说明其治理能力并未瓦解,只是转入地下或半公开状态。
更重要的是,哈马斯在加沙拥有深厚的民意基础。战争虽带来苦难,但也强化了民众对“抵抗者”的认同。在以色列封锁未解、重建遥遥无期的背景下,哈马斯仍是许多加沙人眼中“唯一能代表他们对抗压迫的力量”。放弃执政权,等于自断政治命脉。
以色列的不信任与战略目标
即便哈马斯真心让权,以色列也未必接受。内塔尼亚胡政府多次强调:停火的前提是“哈马斯彻底解散、人质全部释放”。更关键的是,以色列明确反对哈马斯或法塔赫以任何形式参与加沙战后治理。这意味着,即便成立“技术官僚委员会”,只要被怀疑与哈马斯有关联,就可能遭到以方抵制甚至军事打击。
此外,以色列的战略目标早已超越“消灭哈马斯”——它试图通过长期封锁、分而治之、经济控制等手段,将加沙变成一个“去政治化”的人道孤岛。在此逻辑下,任何具有自主性的巴勒斯坦治理实体都是威胁。因此,哈马斯的“让权”提议,很可能被以色列视为缓兵之计,而非和平契机。
历史镜鉴:法塔赫的前车之覆
哈马斯高层自己也清楚,一旦真正放弃武装与治理权,其命运恐将比法塔赫更惨。法塔赫虽名义上统治约旦河西岸,实则沦为以色列的“行政代理人”:土地被定居点切割,财政依赖以方转交的关税,安全部队甚至时常配合以军。哈马斯若步其后尘,不仅将失去抵抗合法性,更可能被内部激进派视为“叛徒”,引发组织分裂。
正因如此,哈马斯的“让权”声明,更像是一种策略性试探——既向国际社会展示“灵活性”以争取援助,又为内部凝聚共识争取时间。真正的权力交接,除非伴随以色列全面解除封锁、承认巴勒斯坦主权、并保障加沙自治权,否则绝无可能实现。
停火易,和平难
哈马斯是否会让出加沙控制权?答案很可能是:名义上可以,实质上不会。在缺乏安全保障、政治承认与经济自主的前提下,任何单方面的权力让渡都是自杀行为。而以色列若继续坚持“军事胜利”幻想,拒绝政治解决路径,那么即便达成短期停火,战火也终将重燃。
真正的和平,不在于哈马斯是否“消失”,而在于巴勒斯坦人民能否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否则,无论是法塔赫的“吉祥物化”,还是哈马斯的“地下化”,都不过是殖民逻辑下的不同悲剧版本罢了。
一声叹息之后,我们仍需追问:这片土地,何时才能不再成为大国博弈的棋盘,而成为人民安居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