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产品展示

94岁的胡松华如今生活怎样?
发布日期:2025-09-18 13:18 点击次数:92

94岁高龄的胡松华,是我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他的传奇人生不光是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还有与舞蹈家妻子张曼茹相濡以沫六十年风雨同舟的爱情。

胡松华与老伴张曼茹

那个唱着《赞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森吉德玛》的歌唱家胡松华,最爱称呼初恋女友为“小鬼”。就算两人之后结婚,即使两人都年过80,儿孙满堂,这个称呼也未曾改变。

可在2020年的凌晨,与他携手走过一甲子风雨的“小鬼”先一步离开人世。90岁失去妻子,胡松华的心里有着眼泪也不能诉说的痛苦与伤悲。

“我还记得我把给她的情诗叠成小船,放进边陲的阿尔泰河。只希望在山的那边的姑娘能够正好从河边走过,收到我的心意,之后同我一样日夜思念着。”

“我们一个唱歌,一个跳舞,在好大好大的舞台上,我的歌衬着她的舞,她的舞妆点我的歌。我们就是天生一对。”心意相通,始终相爱的两个人在一起,会有着怎样的幸福生活?“

我们不用说保证,不用给承诺,我只要看她一眼,她就知道我在乎她,我就知道她是爱我的。”可这样爱着的两个人里有一个松开了手,另一个要怎活?如今的胡松华94岁,再谈妻子,嘴边的笑容与眼里的苦涩,似乎还说着自己的不舍……

小时候梦想成为画家

1930年出生在北京,胡松华是满族镶黄旗人。他的父亲东山先生虽然是一名中医,但爱极了书画艺术。受父亲的影响,胡松华会抓笔起就开始描红颜、柳二家的诗贴,六七岁能写得有模有样。东山先生大喜过望,为儿子请来了擅长山水、花鸟、人物的中国画画师赵梦珠先生。又让儿子拜了西方画画师毓远先生为义父。

自名家多年精心教导,胡松华从小学开始参加专业比赛。也凭借极多比赛的亮眼成绩进入华北大学,也就是现在的中国人民大学读书。之后更是一毕业就进入华大三团,以画笔打开工作的路。

“我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画家,能画出传世之作,名留青史。”如果就按照目前的发展,胡松华确实可能成为画家。那么最后成为歌唱家又是怎么回事呢?

1950年,国家成立了一个访问团,要对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展开文艺调研并编演。因为自己就是少数民族人,所以当调研团的名单里出现胡松华三个字时,年轻人十分高兴。

而真正接触到不同的民族文化,胡松华最先感兴趣的,是边疆的音乐和歌舞。

热情的人们一见面,舞蹈与歌声便传遍四野。

胡松华喜欢这样的打招呼方式,身体内的音乐细胞也被带动,从而引起了郭淑珍的注意。被郭老师时不时地“投喂”专业练声方法,胡松华对音乐的好奇与兴趣被彻底调动起来。

将画家梦先放一边,他开始认真研习音乐。向楼乾贵、杨比得等教授请教,到上海在教授林俊卿门下进修意大利美声。

进入中央民族歌舞团成为独唱演员后,他在之后的边疆之行中深刻领悟——民族的音乐是万金难买的财富。

接下团里去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大部分演唱工作。胡松华不仅得偿所愿地学到了各个民族的声音,还在途中邂逅了一生所爱。

舞台上的张曼茹

1953年到西南一路演出,胡松华认识了彝族歌手白素珍。为对方那传统唱艺“海莱腔”着迷,他二话不说开始学艺。这边正学着,那边小自己6岁的张曼茹结束其他地区的演出赶了过来继续演出。

张曼茹1936年出生,毕业于南开大学,曾于13岁时就被选入过中央音乐学院舞蹈团学习。大学毕业后在中央民族歌舞团做领舞,与胡松华是同事关系。

17岁的张曼茹在空地上翩翩起舞,窈窕的身姿与动人的微笑,迷住了23岁的胡松华。而于台上纵情高歌,声音激昂又潇洒,胡松华对张曼茹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胡松华与张曼茹

两个互相好奇又有好感的人渐渐有了联系,胡松华也给张曼茹起了昵称,叫做“小鬼”。近一个月的时间,团队在云南地区沿线行走。

胡松华在途中学了苗族“飞歌”,张曼茹在途中跟傣族少女学了舞蹈。含有情诗的小船驶近婚姻。我学会后唱给你听,你学会后跳给我看。

团里人都看出了两人之间的情意流动,而当事人还沉浸在分享的快乐中,懵懵懂懂。从香格里拉去甘孜,一路上两人的欢声笑语成了团队里最动听的调剂品。

胡松华与张曼茹

傍晚时候吃完饭,一队人将牦牛停在树边,就地展开歌舞大联欢。“那是我记忆中最为美好的一段时光,有音乐,有舞蹈,有年轻人的笑,有最为纯粹的对于理想和事业的热爱。我们的感情在这段最美好的时光中沉淀,这才走得这么远……”

到达甘孜州,胡松华再次兴奋。

将自己的歌声唱出去,也得到了当地大师苏那尼玛系统的藏族山歌教学。而过多地使用嗓子,胡松华的声带磨损厉害。着急地在一旁直掉眼泪,张曼茹也是在这次关心则乱中,明确了自己的心。“我想我是喜欢你了,你给我唱首歌吧。”

胡松华与张曼茹

心里顿了一拍之后,胡松华满腔喜悦。不管嗓子是否难受,一首《跑马溜溜的山上》(后来名为《康定情歌》)倾泻而出。“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

小半年的西北演出结束,胡松华与张曼茹也成了团队里经常调侃的小情侣。而刚回到北京还没来得及你侬我侬。

1954年,张曼茹受命要去往蒙古国学习舞蹈。依依不舍地分了手,胡松华告诉张曼茹到了地方一定要给自己写信。没想到恋人刚走没多久,他自己也接到任务,动身前往新疆阿勒泰地区演出。

“我一路上都在担心如果她给我写信我收不到,回不了,她会不会多想,会不会着急。后来到了地方,我和她之间就隔着一座阿尔泰山却无法见面,也无法取得联系,我才知道最着急的那个是我。”

白天演出的间隙拜访撒拉族的歌者学习“拉伊”。与同样在这里逗留的维吾尔族歌师阿依木尼莎学习古典“木卡姆”唱艺。向哈萨克族人学习冬不拉演奏和曲调优美的“安”的演唱……

而到了晚上,思念之情涌起,胡松华会哼着满是爱意的歌给心中的姑娘写信,写情诗。他曾将那张承载了自己内心情感的诗叠成小船,在无人的地方将其推入阿尔泰河里。

只愿小船一直飘,能顺水走到山的那边的蒙古国,而被正好路过的张曼茹拾起,轻轻地读。分别的时光没让两人之间的情感变淡,反而让他们再次见面时,爱得更深。而爱情稳步向前发展的同时,胡松华的名字也渐渐响亮。

演唱新疆民歌《丰收之歌》,这首歌很快在全国范围唱响。之后在1959年,第一届“上海之春”音乐舞蹈节上。小提琴演奏家俞丽用一首中国音乐《梁祝》,震惊世界乐坛。胡松华用一首蒙古短调民歌《森吉德玛》,轰动全国。将民族的音乐发扬光大,胡松华得将民族音乐同国际美声相结合,创出了自己的演唱风格。

1960年,小有成就的胡松华在自己30岁时,迎娶了24岁的“小鬼”张曼茹。3年后两人的大女儿降生,而这一年,胡松华受上海电影制片厂邀请。

成为了中国首部音乐故事片《阿诗玛》的配唱演员。片中“阿黑”将《姑娘们踩麻在湖旁》《马铃儿响来玉鸟唱》《一朵鲜花鲜又鲜》唱起。最终唱进了“阿诗玛”的心里,也唱进了无数40、50年代人们的心。

歌舞伉俪,共同成名

《阿诗玛》成就了3个人,分别是男女主角杨丽坤、包斯尔,还有配唱者胡松华。而真正让胡松华成为大师的,是中国第一部歌舞史诗巨片《东方红》。

这部巨片由3500名艺术家集体创作,是中国电影史上空前绝后的伟大经典。而胡松华原本要演出的是第四场中的《松花江上》。但因为五、六场中缺少一首磅礴曲为过渡,临危受命的他要自己作词作曲并进行演唱。

胡松华演唱《赞歌》

将满腔的爱国热情融入创作

“《赞歌》是我一边哭一边完成的。一气呵成,没有任何改动。这就是我脑子里中国的气势和非凡的生命力,我爱我的祖国!”

当《赞歌》前的节目接近尾声,上百面旗帜挥舞将人们的情绪顶至最高处。吊着一口气,4句悠远庞大的蒙古长调响起,胡松华歌唱,旁边有妻子张曼茹的领舞。给了观者情绪的宣泄口,无数人在这歌舞中高呼“万岁”。

胡松华一唱彻底扬名,张曼茹一舞,成就非凡自己。

张曼茹为胡松华演唱的《赞歌》伴舞

小女儿出生后,将两个孩子均交由父母培育。胡松华携手妻子在瑞典皇家歌剧院、罗马尼亚歌剧院等地演出。将中国民族的歌舞带到匈牙利、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等十几个国家的土地上。

他还与妻子举办了《胡松华、张曼茹独唱独舞晚会》。在天津和北京引起极大的震动,同时还被20多家报刊盛赞。在国内外大型演出中登台,在先后为《雷锋》《祖国啊母亲》,《啊,摇篮》等20多部影片录唱。

发行风格浓郁的民族歌曲唱片20多张,创作及改编《草原新歌》《马背上的祝愿》《猎鹰》《敖包相会》《我家墙上挂满刀》等上百首歌。

而进入90年代,胡松华退休了。

“我国55个少数民族,我拜访过48个,我是各民族老乡培养的歌唱者,他们都希望我能将民族的东西传播更广。我应该答谢他们,也应该弘扬我国多民族的音乐文化。”

1992年,胡松华62岁。这一年他和老伴说:“我想拍一部多民族的电视音乐片”。56岁的张曼茹没有反对,她拉着丈夫的手,将北京祖宅的房本交了出去。

“我在我夫人56岁的时候卖了她的家。她没有流一滴眼泪,收拾了东西就跟我一起出发。我们都年纪大了,那几年她又要管拍摄,又要照顾我,我这辈子啊,怎么都不能丢下她……”

胡松华夫妇

筹集了资金,自己组建了摄制组。

“出发前我说要走十万里路,唱十万里歌,谢十万里情。”于是从内蒙古的大草原上骑马走过,到新疆瓜果飘香的晒房门前。

贵州的大山里有这对夫妻跋涉的脚步,青海的无人区外围,他们经历过生死危机。胡松华为导演演员,张曼茹是制片领头,精心录了百余首民族优秀歌曲。将自己从业50多年的心血聚集其中。

脚步停歇后,一人的悲伤

走14万两千里路拍出“高原雪域情”“天山丝路情”“石林彝乡情”“湘黔山寨情”等12集大型音乐艺术片《长歌万里情》。这部作品一经推出便震惊了世界音乐界。

“音乐无国界”几个字有了实实在在的依托,专家与《人民日报》将其评价为“壮举加创举”。而胡松华因此获得了第9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他的事迹也载入了英国国际剑桥传记中心《世界名人录》和国内多种艺术家辞典。

胡松华

完成一个心愿,胡松华和张曼茹也没有了自己的家。在珠海定居的两个女儿将父母接来,在身边买了套三居室的房子,一家人虽没住在一起,但也离得非常近。

“我很希望我爸爸能停一停,他和妈妈从外面回来后身心已经疲惫极了。我和妹妹想照顾他,可他不甘静养,我妈也支持他教学生……”

半个世纪的边疆艺术生涯,让胡松华对民族的感情深入骨髓。

“我是少数民族教出来的孩子,我就也想给少数民族的孩子带去一些帮助。那大片的热土上有很多有灵气的孩子,他们走不出来,唱不出来。我也很感激‘侠客’,他是我的知音,到现在都不露姓名地给我资金支持,助我成立艺术研究室,让我能到边疆去进行义务讲学,能带回一些孩子,让他们通过我的培养,成为自己民族的歌曲传承人。”

80多的胡松华教这些孩子声乐,70多的张曼茹教舞蹈。和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在一起,老两口每天都是笑呵呵且心满意足的。

两个女儿也是艺术教育者,经常会从自己的专业教学角度,和父母一起为孩子查漏补缺。定时为父母安排体检,闲暇时带孩子与父母街头巷尾地转。每个月一次家庭大聚会,张曼茹都会亲自下厨,为女儿们做一碗她们最喜欢吃的炸酱面。

张曼茹

但2015年,跳了一辈子舞的张曼茹从排练厅被抬了出来。因为心脏方面的疾病,她之后一直服药。妻子的身体状况,是拉住胡松华忙碌脚步的绳索。

极少参加演出,将艺术研究室的工作交出一部分在女儿和同样优秀的音乐界朋友身上。他一心一意,几乎寸步不离地陪伴着妻子。

张曼茹迷上了织毛衣,胡松华在旁一边缠线,一边提要求:“小鬼,我要一件蓝色的,别弄错了,这是黑线。”张曼茹听说十天半个月用药草泡泡脚,能缓解浑身疼痛。

胡松华紧张不已:“咱不乱用,你哪里不舒服你跟我说,我们去检查检查。”

有时候起了兴致,张曼茹会找出定做的舞蹈服装,和着丈夫的高歌舞上一段。

可这段温馨的时光脸5年都没有维持到。2020年5月3日的凌晨,83岁的张曼茹在丈夫的身边,闭上了眼睛。

胡松华与张曼茹相识66年,结婚60年。两人一起迈过银婚,路过金婚,却在钻石婚的这一年,天人永隔。“我老伴以前说过,仪式从简,不追悼不告别,让我给她垫一张我们一起演出过的照片……”

90岁失去了相守大半生的妻,胡松华在办完老伴的丧事后一病不起。医生说他是悲痛交加,心里承受不住才倒下的,希望孩子们尽量陪在身边,带老人走出这段难捱的时光。

小女儿做主将父亲接到身边照顾,女儿的孩子也有了孩子。升级成了曾外祖父,胡松华的心情有所缓解。可热闹的白天一旦褪去,黑暗里的思念如影随形。

知道父亲老爱看母亲的相片,胡家大女儿便着手整理家中的照片集,到父母的友人处、工作单位寻找父母的合影。100多张精心挑选的照片记录了父母从年轻到年老的60年陪伴。

那本电子相册,是直到现在胡松华最宝贝的存在。2024年,94岁的胡松华除了央视偶有的委派之外,已经很少外出演出了。

胡松华画作

他闲暇时喜欢练书法和画画,也喜欢侍弄妻子精心培育的几盆兰花。

如果有人问他现在最喜欢的歌,那就非“西北民歌之父”王洛宾先生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这也许就是永留在心底,最动人的思念。

电话咨询
微信咨询
微信:
意昂体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