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产品展示

22岁复读生报志愿,将“延边大学”设为保底,收到录取通知书让所有人都看傻眼
发布日期:2025-08-31 08:17 点击次数:181

创作声明: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延边大学?你疯了吧!"

高三二班的教室里爆发出一阵哄笑声,王磊夸张地做着手势。

"22岁了还在这里复读,眼光还这么低,那种边疆学校你也敢填?"

角落里的刘志强紧握着志愿表,脸涨得通红。

"延边大学是211工程大学!不是你们说的野鸡大学!"

更大的笑声响起,有人甚至拍起了桌子。

然而三个月后,当班主任李老师颤抖着拿出手机时,所有人都傻眼了……

刘志强永远不会忘记,开学第一天走进高三二班时,全班人看向他的那种眼神。

那是九月的第一个周一,秋高气爽。教室里已经坐满了人,大家都在兴奋地聊着暑假趣事。刘志强拖着一个破旧的行李箱走进门时,整个教室瞬间安静了下来。

22岁的他,比同班同学大了足足三四岁,脸上已经有了胡茬,身材也比其他人高大许多。在一群十八九岁的孩子中间,他显得格外突兀。

"这是新来的转学生吗?" 有人小声嘀咕。

"看起来好老啊,该不会是老师吧?"

班主任李老师走了进来,拍拍手示意大家安静。

"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刘志强同学,今年选择复读,希望大家能够友好相处。"

复读生三个字一出口,教室里又是一阵窃窃私语。刘志强被安排在最后一排的角落里,那个位置正好在班级的边缘,仿佛在暗示着他边缘人的身份。

刘志强的同桌是个叫王磊的男生,家里在县城开公司,从小就是班级里的风云人物。王磊的父亲是本地有名的商人,母亲是县重点中学的语文老师,家境优渥,从小各种补习班没断过。

"你真的22岁了?" 王磊好奇地问。

"嗯。" 刘志强点点头,声音有些沙哑。

"那你之前高考考了多少分?"

"425分。"

王磊倒吸了一口凉气。425分,在他们这个小县城,连本科线都没上。要知道,王磊去年第一次高考就考了578分,只是因为志愿填报失误才没能进入理想大学,这才选择复读。

"你家是做什么的?" 王磊继续问。

"种地的。" 刘志强的声音更小了。

这个回答让王磊瞬间明白了一切。刘志强来自农村,家里贫困,之前基础差,这次复读是他改变命运的最后机会。

前排坐着的李娜转过头来,她是班级里公认的才女,父母都是海归,从小就有着良好的教育环境。她看了看刘志强破旧的衣服,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同情,但更多的是距离感。

"复读压力很大的,你要加油。" 李娜礼貌地说了一句,然后就转过头去,再也没有主动和刘志强说过话。

刘志强很快就意识到,自己和这些同学有着巨大的差距。

每天早上,王磊会开着家里的小车来上学,车里放着最新的流行音乐。李娜总是拿着最新款的手机,和朋友们用英语聊天,谈论着什么时候去国外旅游。其他同学也大多家境不错,穿着名牌衣服,用着昂贵的文具。

而刘志强,背着一个补了又补的书包,用着最便宜的圆珠笔,穿着母亲从集市上买来的地摊货。每天早上五点半就要起床,走一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学校。

更让他感到压力的是学习。

复读的第一次月考,刘志强考了384分,在班级里排名倒数第三。当老师念成绩的时候,教室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在看他。

王磊考了612分,李娜考了598分,连班级里成绩最差的学生都考了480分。

"刘志强,你要更加努力才行。" 李老师在办公室里语重心长地说,"复读生的优势就是有经验,但你的基础太薄弱了。"

"老师,我会努力的。" 刘志强低着头,拳头紧握。

从那以后,刘志强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他每天最早到教室,最晚离开,中午和晚上都在教室里学习,连食堂都很少去。

但是努力并没有立刻带来回报。第二次月考,他只考了402分,虽然有进步,但在班级里仍然是倒数。

"志强这孩子真可怜。" 他听到有同学在背后议论,"22岁了还在这里受罪,关键是成绩还这么差。"

"就是啊,复读一年能提高多少分?基础差的人就是基础差,再怎么努力也有限。"

"我要是他,早就去打工了,至少能赚钱养家。"

这些话像刀子一样刺在刘志强的心上,但他只能默默承受。

更难熬的是课间和放学后的时间。

王磊经常和朋友们讨论最新的电影、游戏,或者炫耀自己的新手机、新衣服。李娜则总是和闺蜜们聊天,谈论着化妆品、娱乐明星,偶尔还会用英语交流,显示自己的优越感。

而刘志强,只能一个人默默地坐在角落里看书,或者趴在桌上休息。没有人主动和他聊天,也没有人邀请他参加任何活动。

在食堂里,他总是一个人默默地排队,买最便宜的饭菜,找一个角落里的位置快速解决,然后回教室继续学习。

有一次,班级组织聚餐,庆祝期中考试结束。同学们约定去县城最好的餐厅,每个人要交一百块钱。

"志强,你去不去?" 王磊象征性地问了一句。

"我……我就不去了,要复习。" 刘志强找了个理由推脱。

其实大家都知道,一百块钱对他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他的父母为了供他复读,已经借了不少钱,每个月给他的生活费都是精打细算的。

王磊也没有坚持,只是点了点头就去和其他同学商量聚餐的事情了。

那天晚上,刘志强一个人在空荡荡的教室里学习,听着窗外传来的汽车声和同学们的笑声,心里说不出的孤独和酸楚。

时间过得很快,高考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在第一次模拟考试中,刘志强考了468分,终于超过了本科线。虽然成绩仍然不算理想,但对他来说已经是巨大的进步。

"不错,有进步。" 李老师难得地夸奖了他一句。

但是在班级里,468分仍然是倒数的存在。王磊考了638分,李娜考了615分,连班级的中等生都在550分以上。

"志强,你这个分数能上什么大学?" 有同学好奇地问。

"二本吧……能上就不错了。" 刘志强有些不好意思。

"二本?" 王磊摇摇头,"我最低目标都是985,211是底线。"

李娜也附和道:"对啊,现在这个社会,没有个好大学的文凭很难找工作的。"

刘志强听着同学们的话,心里更加沉重。他知道,以自己的家庭条件和成绩,能上个本科就已经谢天谢地了,哪里敢奢望什么名校。

二模考试,刘志强考了485分,三模考试考了501分。成绩在稳步提升,但距离同学们的目标仍然相差甚远。

就在这种氛围中,高考终于来临了。

高考的三天里,刘志强发挥得还算正常。数学有几道题没做出来,英语的作文写得不够好,但总体感觉比平时的模拟考试要好一些。

"志强,你觉得这次考得怎么样?" 考试结束后,王磊问他。

"还行吧,应该能上本科。" 刘志强不敢说得太乐观。

"我觉得我这次肯定能上人大," 王磊信心满满,"我爸已经开始托关系了。"

李娜也很自信:"我准备报北外,将来当外交官。"

其他同学也都在兴奋地讨论着自己的目标大学,985、211的名字在教室里飞舞着。

只有刘志强默默地坐在角落里,心里既紧张又期待。

两个星期后,高考成绩公布了。

刘志强躲在宿舍里,颤抖着手输入自己的准考证号码。当看到屏幕上显示的分数时,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532分。

比他预想的要高出不少,比三模考试提高了30多分。虽然距离重点大学还有差距,但已经能够选择一些不错的二本院校了。

他立刻给家里打了电话。

"爸,我考了532分!" 刘志强的声音都在颤抖。

电话那头传来父亲激动的声音:"好!好!志强,你没让我们失望!"

母亲在一旁哭了起来:"谢天谢地,总算没白复读这一年。"

但是在班级里,532分仍然是个不起眼的成绩。王磊考了652分,李娜考了628分,班级平均分都在580分以上。

"志强,你这个分数能上什么学校?" 有同学关心地问。

"二本吧,还在看。" 刘志强有些羞涩。

"二本也不错了,至少是本科。" 同学安慰他,但语气中明显带着同情。

接下来就是填报志愿的关键时刻了。

刘志强拿到厚厚的志愿填报手册后,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密密麻麻的学校名称和专业让他眼花缭乱,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家里没有电脑,他只能去镇上的网吧查资料。一小时两块钱的上网费对他来说都是一笔开支,所以每次去都要精打细算,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收集最多的信息。

"老板,我查个学校,能快点吗?" 刘志强小心翼翼地问网吧老板。

"行,你快点,别影响别人上网。"

他在网吧里拼命地搜索着各种大学的信息,录取分数线、专业设置、就业前景……每一个细节都不敢遗漏。

与此同时,他的同学们却是另一番景象。

王磊的父亲花了三千块钱请了专门的高考志愿填报专家,一对一地为他分析最适合的学校和专业。

"志磊啊,你这个分数上人大没问题," 专家在王磊家里侃侃而谈,"关键是要选对专业,将来就业才有优势。"

李娜的情况也类似,她的海归父母凭借多年的经验和人脉,已经为她规划好了未来的道路。

"娜娜,你就报北外吧," 李娜的母亲说,"我们有朋友在外交部,将来可以帮你。"

而刘志强,只能一个人在网吧里苦苦搜寻着信息,试图在茫茫的学校海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艘船。

经过几天的研究,他初步锁定了几所学校:一些位置偏远但实力不错的二本院校,还有一些三本院校作为保底。

但是在查资料的过程中,有一所学校引起了他的注意——延边大学。

这所位于吉林延吉的大学,居然是211工程大学。刘志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211?这可是重点大学啊!

他赶紧仔细查看延边大学的相关信息。学校建立于1949年,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位于中朝韩三国交界的延吉市。

更让他感兴趣的是,延边大学有一个朝鲜语专业,而且历史悠久,在全国都很有名。

"朝鲜语?" 刘志强有些疑惑,但是想到这是小语种,应该就业前景不错。

他继续查看录取分数线,发现延边大学朝鲜语专业往年在他们省的录取分数线大概在530分左右,以他532分的成绩,录取的希望很大。

而且,相比于其他211大学,延边大学的学费相对便宜,生活成本也不高,这对他的家庭来说是个重要考虑因素。

"延边大学……" 刘志强在心里默念着这个名字,越想越觉得这是个不错的选择。

他打印了延边大学的详细资料,回到学校后继续研究。然而,当他试探性地向同学们提起这所学校时,得到的反应却让他始料不及。

"延边大学?那是哪里?" 王磊一脸疑惑。

"听名字好像是边疆的学校吧。" 李娜皱着眉头说。

"朝鲜族的学校吧?你要学朝鲜语?" 有同学开玩笑地问。

这些反应让刘志强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也许,延边大学虽然是211,但确实不是什么知名的大学?

他又去网吧查了更多资料,发现延边大学确实位置比较偏远,在全国的知名度不高,很多人都没听说过这所学校。

但是,从专业实力和就业前景来看,延边大学的朝鲜语专业确实很不错。而且,211的身份也是实实在在的,比一般的二本院校要强很多。

经过反复思考,刘志强决定坚持自己的选择。

填报志愿的截止日期越来越近了,学校组织了专门的志愿填报讨论课。

那天下午,天气格外炎热,教室里的几台老旧风扇嗡嗡作响,但依然驱不散闷热的空气。同学们都拿着志愿填报手册,热烈地讨论着心仪的大学。

"我爸昨晚请了专家帮我分析志愿," 王磊得意地晃着手机,"说我这个分数上人大没问题。"

"我准备报北外,将来当外交官。" 李娜优雅地翻着志愿手册,"我妈说女孩子学外语最优雅了。"

其他同学也纷纷发言:

"我想去上海,复旦或者上海交大都行。"

"北京的学校就是不一样,出来都是精英。"

"985、211是最低要求吧,不然怎么找工作?"

听着同学们的讨论,刘志强心里越来越没底。大家的目标都这么高,而他却在考虑一个很多人都没听过的学校。

"志强,你准备报什么学校?" 坐在前排的同学回头问他。

刘志强犹豫了一下,小声地说:"我……我想报延边大学。"

教室里瞬间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转过头看向角落里的他。

"什么?你刚才说什么?" 王磊夸张地做出惊讶的表情。

"延边大学……朝鲜语专业。" 刘志强的声音稍微大了一些,但仍然显得不够自信。

"延边?那是哪里?" 有同学疑惑地问。

"听名字就知道是边疆的!" 另一个同学说。

"朝鲜语?学那个干嘛?" 李娜捂着嘴偷笑。

然后,全班爆发出哄堂大笑,笑声中夹杂着各种声音:

"刘志强,你疯了吧?延边大学?那种边疆学校你也敢填?" 王磊站起来,手舞足蹈。

"就是啊,22岁了还在这里复读,眼光还这么低,真是……" 李娜摇着头。

"那种民族学校,也就刘志强这种土包子会去吧。" 前排的男生回头嘲讽。

刘志强的脸涨得通红,青筋暴起。他猛地站了起来,椅子发出刺耳的声响。

"你们懂什么!" 他的声音在颤抖,但异常坚定,"延边大学是211工程大学!不是你们说的野鸡大学!"

"朝鲜语是小语种,就业前景很好的!"

同学们的嘲讽声更大了:

"211?哪里的211啊?我们都没听过!"

"小语种?学了能干嘛?去朝鲜?"

"就业前景好?志强你是不是被骗了?"

刘志强几乎是吼了出来:"总有一天,我会让你们刮目相看的!你们现在瞧不起我的选择,将来一定会后悔!"

他的拳头紧握,眼中闪着不服输的光芒。

王磊轻蔑地笑了:"就凭你?一个农村来的土包子,能有什么出息?22岁了还做着白日梦,醒醒吧!"

"志强,你就是太固执了。" 同桌摇头叹息,"听我们的,换个好一点的学校吧。"

刘志强颓然坐下,意识到自己刚才的失态。周围同学的目光让他如坐针毡,他低头看着手中的志愿表,手在微微颤抖。

教室里的同学们继续窃窃私语,时不时瞄一眼他。有同情的目光,更多的是不解和轻视。空气中弥漫着尴尬的味道。

当天晚上,刘志强回到宿舍后开始怀疑,是不是真的选择错了?也许同学们说得对,延边大学确实不是什么好学校。

他拿起电话,想要给家里打个电话询问父母的意见。

"爸,我想报延边大学,你觉得怎么样?" 刘志强小心翼翼地问。

"孩子,你自己决定,我们相信你。" 父亲的声音很平静,"只要是正规大学就行。"

"只要是正规大学就行,我们不懂这些。" 母亲在一旁补充。

父母的话让刘志强心里稍微安定了一些。他们虽然文化不高,但对他的选择给予了无条件的支持。

深夜,刘志强在网上又查找了更多关于延边大学的资料。他发现,虽然这所学校地理位置偏远,知名度不高,但在东北地区的口碑确实不错。而且朝鲜语专业确实有其独特的优势,随着中韩关系的发展,相关人才的需求应该会增加。

最重要的是,延边大学确实是211工程大学,这是不争的事实。

填报志愿的最后一天到了。

刘志强坐在电脑前,手指悬在鼠标上犹豫了很久。屏幕上显示的是志愿填报系统,第一志愿的位置空着,等待着他的最终决定。

他想起了同学们的嘲讽,想起了父母的信任和期望,想起了自己这一年来的努力和坚持。

最终,他深吸了一口气,坚定地在第一志愿的位置输入了"延边大学",专业选择了"朝鲜语言文学"。

点击提交按钮的那一刻,刘志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解脱和坚定。不管结果如何,这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选择,他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志愿提交后的日子是漫长而煎熬的等待。

同学们陆续收到了各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QQ群里每天都有人在晒自己的好消息。王磊如愿收到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李娜也成功被北京外国语大学录取。

"恭喜恭喜!" 群里一片祝贺声。

"志强呢?你的通知书什么时候到?" 偶尔有人会问起他。

"还……还没到。" 刘志强总是这样回复,然后就没有下文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刘志强的焦虑感也在不断增加。虽然按照往年的经验,延边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他应该能够达到,但在没有收到正式通知书之前,一切都是未知数。

七月下旬的一个炎热午后,刘志强正在田里帮父亲干活,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衫。

远远地,他看见邮递员骑着摩托车朝他们家的方向驶来。心脏开始剧烈跳动,手心全是汗。

"志强!志强!你的录取通知书到了!" 邮递员大声喊着。

全家人都围了过来,连邻居也闻讯赶来。刘志强颤抖的手撕开信封,"延边大学"几个字清晰地印在通知书上。

"总算有学上了。" 父母松了一口气。

但村里人的议论让他们高兴不起来:"延边大学?听都没听过,是不是那种很偏远的学校?志强这孩子,复读一年就上这种学校?"

一周后,刘志强硬着头皮回学校拿档案。教室里,同学们正在兴奋地展示各自的录取通知书——北大、清华、复旦……一个比一个响亮。

他悄悄坐在最后排,希望不被人注意到。

"我爸昨天请客庆祝我考上人大了!" 王磊炫耀着,"李娜更厉害,北外啊!将来当外交官!"

目光扫向刘志强:"对了,志强你考上哪里了?"

"就……就一个普通学校。" 刘志强试图低调处理。

"什么普通学校?拿出来看看啊!" 王磊不依不饶。

被逼无奈,刘志强掏出了录取通知书。

"延边大学?这是哪里的学校?"

"听名字就知道是边疆的!"

"朝鲜族学校吧?志强你要学朝鲜语?"

哄堂大笑声中,刘志强脸涨得通红:"延边大学是211!是正规大学!"

更多嘲笑声响起:"211?哪里的211啊?"

就在气氛最尴尬的时候,班主任李老师推门而入,手里拿着手机,表情严肃而激动。

"你们都过来,看看这条新闻。" 老师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所有人好奇地围了过来,几秒钟的安静后,是倒吸凉气的声音。

王磊的脸色从得意变成了震惊:"这……这不可能……"

李娜瞪大了眼睛:"怎么会这样?"

教室里突然安静得可怕,所有人都转过头看向刘志强,眼神从嘲讽变成了不可置信。

"到底……到底发生了什么?"

刘志强战战兢兢地走向老师。

老师向他招手:"志强,你过来看看。"

李老师颤抖着手举起手机,屏幕上显示着一条刚刚发布的新闻标题:

《2023年就业报告:延边大学毕业生薪资排名全国前列,小语种专业成香饽饽》

副标题更是让所有人震惊:朝鲜语专业毕业生起薪超过多所985高校,供需比例达1:15

刘志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仔细阅读着新闻内容:

"根据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和人社部联合发布的最新就业数据显示,延边大学朝鲜语专业2023届毕业生平均起薪达到8500元,超过了多所知名985大学的普通专业毕业生薪资水平。该专业连续三年就业率保持100%,其中35%的学生被保送或考取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生。"

"这……这是真的吗?" 王磊结结巴巴地说,脸色变得苍白。

李老师点了点头:"这是教育部官方发布的数据,我刚刚在人民网上也看到了同样的报道。"

李娜瞪大了眼睛:"朝鲜语比英语还吃香?我不信!"

"我来给你们详细解释一下。" 李老师清了清嗓子,神情严肃,"其实我大学学的也是小语种,对这个领域比较了解,只是平时你们都不问,我也没机会说。"

同学们都安静下来,等待老师的解释。

"延边大学建校于1949年,是中国最早的朝鲜语教育基地,朝鲜语专业在全国排名第一,师资力量雄厚,多位教授是中朝文化交流的权威专家。"

"更重要的是,延吉市位于中朝韩三国交界,语言环境得天独厚。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原汁原味的朝鲜语文化,这是其他学校无法比拟的优势。"

王磊不服气地问:"就算专业好,但是就业能有多好?"

李老师拿出更多资料:"你们看这些数据,外交部每年定向招聘延边大学朝鲜语专业学生,商务部对朝贸易司70%的工作人员都来自延边大学。华为、三星、LG等跨国企业每年都会去延边大学抢夺毕业生。"

"而且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进和中韩经贸合作的日益密切,朝鲜语人才的需求量激增。翻译、导游、外贸行业都急需这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

教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在消化这些信息。

李娜第一个开口:"早知道我也报延边大学了……北外竞争那么激烈,延边大学朝鲜语却这么好就业……"

王磊的脸更加难看:"我爸说了,非985不上,现在看来人大新闻学出来还不一定有这个薪资……"

其他同学也开始纷纷议论:

"我们是不是看走眼了?"

"志强,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

"你真有眼光,我们都被表面现象迷惑了。"

刘志强此时内心五味杂陈。他没想到自己无意中做了个这么明智的决定,原来延边大学在就业市场上这么受欢迎。

"其实……其实我也不完全知道。" 刘志强诚实地说,"我只是觉得211大学不会太差,而且朝鲜语是小语种,应该有前景。主要是……主要是这个学校学费便宜,生活成本低,适合我的家庭条件。"

这番话让教室里更加安静了。同学们突然意识到,刘志强的选择看似是被动的,实际上却是最理智的。

李老师感慨地说:"教书这么多年,志强给我上了一课。什么叫独立思考,什么叫坚持自己的判断。你们刚才还在嘲笑他,现在看来,真正有眼光的是志强。"

王磊的脸红了:"志强,对不起,我刚才说话太过分了。"

李娜也低着头:"我们都错了,不应该仅凭学校名字就下判断。"

其他同学也纷纷道歉:

"志强,你别生我们的气。"

"以后可要靠你这个'外交官'罩着了。"

"我们真的是肤浅了。"

刘志强摇了摇头:"其实大家都不容易,都是第一次面临这样的选择。我能做对这个决定,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

他的宽容和理解让同学们更加敬佩。

时间快速跳跃到了四年后。

大学同学聚会上,各自分享着工作近况。很多985毕业生还在为找工作发愁,而刘志强已经成为某跨国企业的朝鲜语翻译主管,月薪15000元。

"志强,你现在真的是我们的榜样啊。" 王磊感慨地说,他虽然人大毕业,但在新闻行业的竞争中并没有太大优势,目前在一家市级媒体工作,月薪只有7000元。

李娜也深有感触:"我现在才明白,专业比学校更重要。北外毕业的外语人才太多了,竞争激烈,反而是你这种小语种更有优势。"

她现在在一家外贸公司做英语翻译,薪资也不到一万元。

刘志强经常出差韩国,参与重要的商务谈判,被公司重点培养,有机会升任地区经理。更重要的是,他在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感谢那些曾经嘲笑我的人,让我学会了独立思考。" 刘志强在聚会上发表感言,"真正的智慧不在于选择热门,而在于选择对的。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却拓宽了我的选择面。"

这个故事传开后,在当地成为了一段佳话。

刘志强的父母从最初的担心到后来的自豪,村里人也从质疑变成了赞叹:"志强这孩子真有眼光,当初我们都看错了。"

更多的高考生和家长开始重新审视择校标准,不再盲目追求所谓的名校光环,而是更加注重专业前景和个人兴趣的匹配。

延边大学也因为这件事获得了更多关注,朝鲜语专业的录取分数线逐年上升,越来越多优秀的学生开始报考这所曾经被人忽视的大学。

刘志强的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于选择看起来最好的,而在于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在信息不对称的时代,独立思考比随波逐流更重要。很多时候,机会就藏在被人忽视的角落里,关键是要有发现的眼光和坚持的勇气。

那些曾经嘲笑他的同学后来也深刻反思了自己的行为。他们意识到,不应该仅凭表面印象就对别人的选择妄下判断,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最适合的选择也不同。

"我们当时真的太幼稚了。" 王磊在多年后回忆时说,"以为985、211就代表一切,其实专业实力和就业前景才是最重要的。"

李娜也感慨:"如果当时我们能够更宽容一些,更理性一些,也许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

这个故事最终成为了他们人生中宝贵的一课,教会了他们什么是真正的智慧,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

刘志强的成功不仅仅在于选择了一个好专业,更在于他在逆境中保持的坚持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当所有人都质疑他的选择时,他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坚信自己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

这种品质在他后来的工作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商务谈判中,他总是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被对方的强势所影响;在职业发展中,他也能够准确判断形势,做出正确的选择。

公司的领导对他评价很高:"刘志强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年轻人,他不会人云亦云,总是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这在国际商务中是非常珍贵的品质。"

韩国的合作伙伴也对他赞不绝口:"刘先生不仅朝鲜语说得非常好,更重要的是他能够理解我们的文化,这让合作变得非常顺畅。"

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是当年那个看似不起眼的选择——延边大学朝鲜语专业。

延边大学的四年时光,也是刘志强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长期。在这里,他不仅学到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开阔了眼界,接触到了不同的文化。

学校里有很多朝鲜族同学,他们热情好客,很快就和刘志强成为了好朋友。通过和他们的交流,刘志强对朝鲜族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这为他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志强,你的朝鲜语进步真快。" 朝鲜族室友金成日夸奖他。

"主要是你们教得好。" 刘志强谦逊地回答。

在延边大学,刘志强还有机会参加各种文化交流活动,甚至作为交换生到韩国学习了一个学期。这段经历让他的语言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也让他对国际商务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这里的学习环境真的很好。" 刘志强在给家里的信中写道,"我越来越觉得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毕业时,刘志强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学校的优秀毕业生称号,多家知名企业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最终,他选择了一家中韩合资企业,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工作几年后,刘志强不仅在事业上获得了成功,在个人生活方面也很幸福。他和一位在韩国企业工作的朝鲜族女孩相恋,两人有着共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感情非常稳定。

"如果当初我没有选择延边大学,就不会遇到现在的她。" 刘志强感慨地说,"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选择可能会改变很多东西。"

现在的刘志强,不仅经济条件大大改善,给父母买了新房子,改变了全家的生活状况,更重要的是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价值。

"儿子,你当年的选择真的对了。" 父亲在电话里高兴地说,"现在村里的孩子高考,家长们都会来问我们的意见呢。"

"是啊,志强现在成了我们的骄傲。" 母亲也笑得合不拢嘴。

回过头来看,刘志强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虽然当初选择延边大学有一定的被动因素(家庭经济条件限制),但他能够在众人的质疑声中坚持自己的判断,这本身就体现了他的智慧和勇气。

更重要的是,他在大学期间没有因为学校不够知名而自卑,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专业学习中,抓住每一个提升自己的机会。这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是他最终成功的关键因素。

这个故事也引发了教育界的深思。

很多教育专家认为,刘志强的经历反映了当前高考志愿填报中存在的问题:过分追求学校排名,忽视专业实力;盲目跟风热门专业,不考虑个人特点;被表面现象迷惑,缺乏深入了解。

"刘志强的成功给我们上了一课。" 某高考志愿填报专家说,"选择大学和专业,不能只看排名和知名度,要综合考虑专业实力、就业前景、个人兴趣等多个因素。"

延边大学的招生老师也深有感触:"我们学校虽然地理位置偏远,知名度不高,但在某些专业领域确实有着独特的优势。希望更多的考生和家长能够理性看待,不要被偏见所影响。"

现在,每年高考结束后,刘志强都会回到母校,为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悟。

"不要被外界的声音左右,要相信自己的判断。" 这是他经常说的话,"机会往往就藏在被人忽视的地方,关键是要有发现的眼光。"

"更重要的是,不管选择什么学校什么专业,都要全力以赴地去学习,去提升自己。学校只是平台,最终的成功还是要靠个人的努力。"

这些话深深打动了许多面临选择的学生,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不再盲目追求所谓的名校,而是更加理性地考虑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多年过去了,当年嘲笑刘志强的那些同学,很多都成为了他的好朋友。他们经常聚会,分享各自的工作和生活。

大家都承认,刘志强当年的选择是正确的,而他们当时的反应是幼稚的。这种反思和成长,让他们的友谊变得更加珍贵。

"志强,真的谢谢你。" 王磊在一次聚会上认真地说,"你的经历教会了我什么是真正的智慧。现在我在指导自己孩子选择专业时,也会更加理性和全面。"

李娜也深有同感:"我们当时都太浮躁了,只看表面不看实质。现在想来,真的很惭愧。"

刘志强摆摆手:"都过去了,我们都在成长。重要的是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以后能够做得更好。"

这种宽容和理解的态度,让所有人都更加敬佩他。

如今的刘志强,不仅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更重要的是成为了一个有智慧、有担当、有格局的人。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年轻人,告诉他们什么是真正的成功,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个故事的意义远不止于一次成功的职业选择。它告诉我们,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有坚持正确判断的勇气,要有包容理解的胸怀。

更重要的是,它提醒我们不要用有色眼镜看待他人的选择,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最适合的路也不同。真正的智慧在于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而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刘志强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的偏见和浮躁,也照出了什么是真正的智慧和品格。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像刘志强这样的故事,提醒我们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什么是值得坚持的。

"选择延边大学,是我人生中最正确的决定之一。" 多年后,刘志强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它不仅给了我一个好的职业起点,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如何独立思考,如何坚持自己的判断。这些品质,比任何文凭都更宝贵。"

这句话,也许就是对这个故事最好的总结。在人生的道路上,选择往往比努力更重要,而正确的选择,往往需要的不仅仅是智慧,更需要勇气和坚持。

刘志强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成功,不在于选择了多么显赫的学校,而在于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且在这条道路上全力以赴地走下去。

这个道理,值得每一个面临选择的人深思。

电话咨询
微信咨询
微信:
意昂体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