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川青大桥施工绳索断裂事故震惊全国,16 名作业人员从高空坠落,12 个生命在瞬间消逝,这场悲剧让无数人痛心疾首。事故发生后,民众义愤填膺,对施工安全的质疑声此起彼伏。而在这一背景下,作为该桥施工单位的中铁大桥局,一家在中国桥梁建设领域久负盛名的企业,其过往的辉煌成就与当下的事故形成了鲜明对比,引发了广泛关注与思考。
中铁大桥局的历史,是一部书写在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壮丽篇章。1953 年 4 月,为修建武汉长江大桥,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正式成立,这便是中铁大桥局的前身。从那时起,中铁大桥局便肩负起了引领中国桥梁事业发展的重任。在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中,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和艰巨的技术难题,建设者们迎难而上,在苏联专家的技术援助下,成功攻克诸多难关,于 1957 年 10 月让万里长江上第一座大桥顺利建成通车。这座大桥的建成,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南北交通的畅通,更是为中国后续桥梁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此后,中铁大桥局在桥梁建设领域不断开拓进取。在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中,建设者们自主创新,采用多种深水基础技术,成功克服了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他们还研制出国产 “争气钢”,打破了中国桥梁钢依赖进口的局面。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成为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其意义不仅体现在工程技术层面,更彰显了中国人自主建设大型工程的决心与能力。在随后的几十年间,中铁大桥局参与了众多国家重点铁路桥梁工程建设,京广线、京沪线、成昆线等铁路干线上,都留下了中铁大桥局建造的桥梁。这些桥梁不仅连接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更推动了中国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进入 21 世纪,中铁大桥局更是在国内外桥梁建设市场全面发力,在大跨度公路桥、铁路桥、公铁两用特大桥、超长跨海大桥、大跨峡谷桥等建设方面展现出独特的技术优势,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凭借着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卓越的工程业绩,中铁大桥局收获了无数荣誉。国家科学技术奖 36 项,乔治・理查德森大奖等国际奖项 35 项,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 “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 10 项,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50 项(含桥梁科技大厦),国家优质工程奖 43 项(其中金奖 11 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 35 项,中国公路交通优质工程李春奖 16 项,国内外专利授权 2000 余项…… 这些荣誉见证了中铁大桥局在桥梁建设领域的卓越贡献,也使其成为中国桥梁建设行业的领军者。在人才培养方面,中铁大桥局堪称中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70 多年来,从中铁大桥局走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 1 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4 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7 名。如今,集团公司拥有员工 13000 余名,其中汇聚了众多行业顶尖人才,院士 2 名、设计大师 2 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4 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2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23 名、省部级及以上层级专家 120 余人次、正高级职称人员 259 名、高级职称人员 2000 余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9000 余名。如此强大的人才阵容,为中铁大桥局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中国桥梁事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新鲜血液。然而,此次川青大桥施工绳索断裂事故,如同一记重锤,重重地砸在中铁大桥局的声誉之上。这座由中铁大桥局承建的尖扎黄河特大桥,本是备受瞩目的超级工程,它是世界最大跨度双线铁路连续钢桁拱桥,也是我国第一座跨越黄河的铁路钢桁拱桥,桥梁总长 1596.20 米,其建设难度之大、技术要求之高可想而知。原本计划于今年 8 月实现主桥合龙,却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如此严重的事故,实在令人惋惜。据公开信息,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施工绳索断裂。专家分析,常见的断裂原因包括钢绞线磨损或腐蚀严重、吊装时临时荷载过多、受力不均、锚梁焊接问题等。若绳索长期未投入使用却未按规定每三个月检测一次,或处于频繁受力状态却未每月至少检查一次,都可能导致隐患未被及时发现。从过往桥梁施工事故案例来看,在关键作业环节,高强度钢绞线一旦出现隐患往往加速破坏,造成严重后果。此次事故中,受制于当地信号网络以及交通物流等客观条件限制,尖扎黄河特大桥合龙作业所采用的工艺可能相对传统,更依赖于常规吊车设备完成,这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施工风险。事故发生后,应急管理部迅速派出工作组,青海省委书记、省长等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救援处置工作。应急、消防、交通、公安、卫健、武警等多个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全力开展搜救。但截至目前,已造成 12 人死亡,4 人失联,生命的消逝令人痛心,也给事故救援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这起事故的发生,无疑让中铁大桥局陷入了舆论的漩涡。过往的辉煌成就并不能掩盖此次事故所暴露的问题,无论是施工管理方面的漏洞,还是安全检测环节的疏忽,都需要中铁大桥局深刻反思。对于一家在行业内处于领军地位的企业来说,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任何一丝疏忽都可能引发不可挽回的后果。在未来,中铁大桥局需以此次事故为契机,全面加强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加大对施工设备和材料的检测力度,严格按照规定定期进行检查维护,确保设备材料性能良好;另一方面,要优化施工方案,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尤其是在复杂环境下的施工,不能因追求进度而忽视安全。同时,还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从源头上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中国桥梁建设行业而言,川青大桥事故也是一次沉重的警示。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超级工程正在规划和建设中。在追求工程进度和技术创新的同时,必须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不能让悲剧再次上演。只有如此,才能让中国桥梁建设事业在安全、稳定的轨道上持续前行,续写更多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