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5日,阿拉斯加军事基地的寒风中美俄首脑握手言欢,特朗普对普京的热情几乎溢出屏幕。
不到24小时后,华盛顿连续放出两则消息:暂缓对中国加征惩罚性关税,中国6月增持1亿美元美国国债。
这三件看似孤立的事件,却像精密咬合的齿轮,驱动着大国博弈的时钟。 当特朗普在镜头前强调"不会因中国买俄油就加税"时,他身后的37万亿美元国债正发出刺耳的警报。
阿拉斯加峰会的红毯刚撤下,特朗普就迫不及待地按下对华关税暂停键。 他公开承诺:"不会因为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就加征关税",还特意补充"不会像对待印度那样对中国"。
就在几天前,印度刚被美国50%的惩罚性关税砸中,而中国却意外获得豁免。 这种区别对待的背后,是特朗普精心算计的三重考量。
美国经济早已扛不住关税大战的冲击。 今年4月特朗普将对华关税拉高到145%后,美国立刻遭遇股债汇三杀:美元指数暴跌5%,标普500指数下挫6%,10年期美债利率跳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随即把美国经济增长预期从2.7%砍到1.8%,普通美国家庭每年得多掏4000美元账单。
服装、电子产品价格飙升20%,超过一半民众上街抗议。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还没打疼别人,先砸肿了自己的脚。
中国的反制更是直击美国要害。 当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时,中国同步实施125%报复性关税,并掐住稀土的命脉——这种掌控全球90%供应的战略资源,直接卡住美国半导体和军工产业的脖子。
中国把对美出口占比从19%压缩到12%,转身就把货卖到东南亚、非洲,"一带一路"市场缓冲了美国关税的杀伤力。
特斯拉跑去墨西哥建厂,苹果转到印度生产却导致利润暴跌12%,全是关税逼出来的连锁反应。
特朗普最急迫的任务是向普京递交"投名状"。 美俄峰会上,普京坚持停火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乌克兰永不加入北约、俄占乌东领土不归还。
虽然谈判没签协议,但普京答应下次去莫斯科接着谈。 为讨好普京推动俄乌停火,特朗普必须展示诚意——暂缓制裁中国这个俄罗斯重要伙伴,成了现成的政治礼物。
毕竟中俄能源合作坚如磐石,美国想拆散纯属痴心妄想。
就在特朗普松口关税的当天,美国财政部突然抛出一组数据:中国6月增持了1亿美元美债。 这个数字小得可怜,比不上日本狂买的126亿,更不及英国豪掷的487亿,却在全球金融市场掀起波澜。
要知道此前三个月,中国连续减持美债超过280亿美元,这次突然转向立刻被市场解读为"金融信号弹"。
中国增持美债藏着双重算计。 表面看是技术操作:6月美债收益率下降推高债券价格,短期美债利率维持在5%高位,中国47%的美债三年内到期,此时抄底能稳赚利息。
但更深层的是战略试探——既保留金融博弈窗口,又警告美国别太过分。 毕竟中国手里还握着7863亿美债,真要掀桌抛售,足以让美国国债市场天翻地覆。
特朗普的让步其实绑着三条锁链。他在签署延长关税暂缓令时,明确要求中国做到三件事:保证稀土供应不断货、恢复美国留学生签证、翻倍采购大豆。
白宫内部文件显示,若两三周内看不到实际行动,关税大棒随时重新落下。 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暴露出美国既想占便宜又怕撕破脸的矛盾心态。
这场博弈暴露了美国经济的致命软肋。 37万亿美元国债压顶,分摊到每个美国人头上就是10.8万美元债务。
每天光是偿还到期债务就需要250亿美元,特朗普政府不得不开通"全民捐款还债"通道。
美国一边施压亚洲开发银行停止对华贷款,一边又眼巴巴盼着中国多买点美债,这种精神分裂的操作连华尔街都直摇头。
特朗普团队其实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7月初,其高级顾问莫妮卡首次披露"反向尼克松"战略:模仿1972年尼克松联中抗苏的经典操作,但这次要拉拢俄罗斯制衡中国。
阿拉斯加峰会正是这盘棋的关键落子——借普京之力撬动中俄关系,再用暂缓关税当诱饵离间两大国。 可惜普京早就看透这套把戏,转头就和中国签下能源大单。
中美的金融攻防战早已超越贸易范畴。 中国央行连续18个月增持黄金,储备量逼近2300吨;沙特等产油国开始用数字人民币结算石油,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覆盖109个国家。
这种"左手握美债、右手去美元"的双线布局,让美国如坐针毡。 毕竟当各国央行被迫接盘美债时,私人资本早已悄悄撤离——6月官方资本增持729亿,市场资金却只增73亿,美债的避险光环正在褪色。
俄乌战场此刻成了三方博弈的放大镜。 特朗普在阿拉斯加对普京笑脸相迎,转头却对泽连斯基冷眼相待。
当乌克兰总统要求美国提供千亿美元军火时,特朗普只丢下一句"乌克兰要自己做决定",暗示可能牺牲乌克兰利益换取俄乌停火。
欧盟26国紧急声明"和平不能没有乌克兰参与",却挡不住大国交易的暗流涌动。 国际油价应声上涨,全球供应链再添变数。
关税战的硝烟暂时散去,但火药桶引信仍在嗤嗤作响。 特朗普把暂缓期定在90天,既给中期选举留出缓冲带,又保留随时翻脸的主动权。
这种精算师式的操作,恰似他4月对75国暂停关税、却独对中国维持高税率的翻版。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白宫内部文件显示,共和党正为关税政策激烈内斗,参议院甚至通过法案终止对加拿大关税,执政党的裂缝比关税清单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