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布鲁塞尔共同发声,明确拒绝了任何将顿巴斯地区割让给俄罗斯的方案。这一强硬表态,直接对撞了近期甚嚣尘上的美俄私下媾和传闻,让本已复杂的局势更加扑朔迷离。
这次发声并非泽连斯基的单人表演。据报道,他将于8月18日访问美国,随行阵容堪称豪华,包括欧盟的冯德莱恩、北约秘书长吕特,以及法、英、德、意、芬等国首脑。欧洲主要国家的领导人几乎倾巢出动,意图为乌克兰的立场集体站台。
有了欧洲队友的支持,泽连斯基的底气显得更足。然而,在他和冯德莱恩于布鲁塞尔展现团结姿态的背后,一个残酷的问题浮出水面:在绝对的实力差距和复杂的国际博弈中,这份拒绝究竟有多大分量?
真正搅动风云的,是媒体披露的所谓美俄“停战协议”。根据彭博社和华尔街日报的报道,特朗普政府与克里姆林宫之间正在酝酿一项惊人的交易,其核心内容直截了当:要求乌克兰以割让顿巴斯和克里米亚为代价,换取俄罗斯的全面停火。
波兰媒体更是曝光了特朗普团队拟定的“五大停火条件”,细节令人咋舌。其中包括变相承认俄罗斯对已占领土的控制权;将正式的领土归属谈判推迟长达49年;全面取消对俄制裁,并恢复其对欧洲的油气供应。作为交换,美国将承诺继续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
这套方案对特朗普而言,无疑是一举多得。一方面,结束这场被其亲信称为“亏本买卖”的战争,能为他的选举增添一份亮眼的外交成绩。另一方面,抽身乌克兰后,便可“全力对付中国”,甚至有风声称,华盛顿打算根据过去三年中俄的贸易额,对中国强征“二级制裁罚款”。
美俄可能绕过欧洲私下达成协议的消息,让欧盟各国急得跳脚。欧盟外交政策负责人博雷利连夜喊话,谴责这种将欧洲排除在外的做法。英法德等六国迅速与冯德莱恩发表联合声明,重申将继续军援乌克兰并制裁俄罗斯。
欧洲的焦虑源于实实在在的利益。法国农民因粮价飙升而抗议,德国工业因天然气短缺导致坦克生产停滞,整个欧元区的通胀连续十几个月超过两位数。一旦美俄和解,烂摊子将全部甩给欧洲,他们不仅要独自面对俄罗斯的军事威胁,还要承担乌克兰庞大的难民和重建成本。
为了避免成为最大的输家,欧洲也在积极行动。8月9日,英法两国在伦敦与乌克兰举行秘密会议,商讨“反制方案”。他们提出的核心思路是,停火必须基于“领土对等交换”原则,乌克兰若要让步,俄罗斯也必须吐出些什么。更关键的是,乌克兰必须获得“加入北约”的资格作为补偿。芬兰总统甚至亲自致电特朗普,试图推销这一方案。
面对可能被出卖的命运,基辅的反应异常激烈。泽连斯基在8月10日就公开表态,言辞铿锵:“乌克兰的边界在宪法中清清楚楚地写明,任何人都不得以领土为交易筹码!”他强调,“乌克兰人民绝不会将土地交给占领者”,并警告说,“没有乌克兰参与的任何决定,都是废纸一张。”
这种决绝的态度,与他今年4月时暗示可以暂时让步领土,但保留法理主权的立场相比,发生了巨大转变。背后是三年多战争的沉重代价,超过四十万乌军士兵阵亡,人民饱受空袭之苦。任何“割地求和”的协议,都将瞬间点燃国内民众的怒火,让他无法承受。
为了增加筹码,泽连斯基甚至试图打出“中国牌”,乌克兰外交部突然以“援助俄罗斯”为由,制裁了53家中国民营企业,其中甚至包括电动滑板车厂和宠物用品商。然而,这一举动不仅未能争取到西方的更多同情,反而招致中方的严厉回应,导致中乌之间高达40%的贸易额被切断,粮食订单也瞬间归零。
尽管政治表态此起彼伏,但战场的现实却冰冷而残酷。前线传来的消息对乌克兰极为不利,俄军已经控制了乌克兰63%的工业区和48%的黑土地,在哈尔科夫方向,俄军距离城区仅15公里。同时,白俄罗斯的空降旅在边境举行演习,让基辅时刻面临三面受敌的威胁。
泽连斯基下达了“不许撤退”的死命令,但部队面临着严重的弹药短缺。美国雷神公司的自曝数据显示,其炮弹产能仅能满足前线消耗量的32%。这种巨大的差距,让任何坚守的命令都显得苍白无力。
与此同时,莫斯科方面则摆出了一副“大方让步”的姿态。普京将原先要求的乌东四州,缩减到了顿巴斯两州加上克里米亚,看似放弃了扎波罗热和赫尔松。但有分析认为,这不过是普京配合特朗普上演的“外交面子工程”。毕竟俄军在战场上占据优势,没有理由做出实质性让步。
泽连斯基此次拉上欧洲一众领导人访美,更像是一次集体施压。然而,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8月17日已经明确指出,尽管美俄进行了沟通,但距离真正的和平协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且双方都必须做出让步。
这番话的潜台词很明显,美国眼中的和平,是俄乌双方都得妥协,只有美国可以渔利。既然俄罗斯的条件都未必能得到完全满足,基辅的强硬立场又能坚持多久?
特朗普显然不会把欧洲这些“配角”放在心上,他更关心的是停战后美国能获得什么。如果泽连斯基的固执惹恼了他,结果很可能是美国彻底抽身。届时,没有了美国束缚的俄罗斯,或许将以更快的速度结束这场战争。留给泽连斯基的,恐怕不是提要求的权利,而是做出选择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