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打工最好的是有编制,给公家打工。
差一点是钱多、不稳定,但可以坐办公室。
再差一点,工作环境恶劣、收入低。
唯独农学的就业需求能够结合不稳定,环境差,收入低,坐不了办公室。
这就是农林类行业的悲哀之处。
就算是中农也没有办法避免。
并不是没人报,而是同档次的学校中,农大的强势专业比较冷门。
现在大学专业已经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考公专业,热门火爆。
一类是考公不行的专业,冷门,分数线很低。
中国农业大学虽然是农业985,但是也避不开类似命运。
在高中,鲜有听说以后想学农学的,除非非常喜欢生物或者受袁老影响。
一般学生在现在的环境下,不会考虑农学的。
国内的一些综合性大学,农学专业就是用来塞被调剂的学生的。
都说生化环材是天坑,但和农学比起来那已经算好的了。
(生化环材的就业率还是不错的,以前确实不怎么赚钱,但随着新能源发展,感觉要脱坑了)
你以为农学出来人人都是袁隆平?再不济也是在大型农场管理田地?实际就是在农场做苦力,或者去卖农药化肥。
很多人认为农学读个研能去搞研发,实在是比较天真。
现在学历内卷非常严重,农学本身就是由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交叉融合出来的东西。
像光明、通威之类的大农企,硕士进去只能在研发部打杂,博士才是搞开发的门槛。
大学生种地永远不可能比农民伯伯种的好。
大学生们吃不了那种苦,更何况,种地也不挣钱。
农业是一个前期投入极高,收益周期极长的特殊行业。
而中国又是农业人口占比极高,以传统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业大国。
这也意味着,现代化农业的全面发展在我国是很困难的。
而现代化农业是拯救农学学子的一种方式。
但是现代化农业和传统农业所要掌握的东西是不太一样的,更多地依赖于计算机、人工智能、甚至于统计和机械。
农学学生最好的就业目标,是科研机构以及政府机关单位,这些少量招人的单位为主。
这也意味着大量的农学学子找不到工作,转行,或者读研读博。
这就是农学的现状,且在肉眼可见的二三十年之内不会有任何改变。
院系调整后,农、工、医、师范等院系分出,建立了很多专门院校,包括很多农业院校。
高校合并潮,部分农业院校合并,不过依然有不少农业院校。
农学曾经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国立东南大学时期,农科一度成为南京大学五大科、五大科大学或者说五大学院中经费最多的学院。
农业曾经长期是比重最大的产业,农村人口在几十年前还占大部分人口。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产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学、农业院校的分量显然远不如以前。
还是国人对农字有偏见,也许是务农太苦了,怕了。
造成一些有热门强势专业的211院校录取分数会高过中国农业大学。
其实也很正常,有些在热门专业的211院校毕业的学生。
出来后机会多、薪资待遇也会好一些,这是事实。
现在大家看不起农业,不喜欢农业这个名字,这源于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
四川农业大学是这样,华南农业大学是这样,华中农业大学也是这样。
西南大学如果拆分出原来的西南农业大学,估计现在和四川农业大学差不了多少。
同理还有石油、地质这种名字。如果名字改好了,分数能暴涨一大截。
像成都地质院这种学校,就因为改成了成都理工大学,分数直接飙到快600分。
但一看学科评估,除了地质,其他都一般。
中国农业大学如果能想办法合并北方工业大学改名成中国理工大学,或者合并北京工商大学改名成中国财经大学。
别的不说,民间名气直接暴涨,加上985加持,分数线不涨都难。
中国农业大学是好大学,农林专业也国内顶级。
不过就业也是真的拉胯,不是大学不行,不是学生不行,而是国内农林牧行业利润很低。
重点大学毕业生和初中生没啥差别,都是体力劳动。
要不是教育部不让改名,农大早改名了。
虽然农业很重要,但农业大学没有必要单独存在,应该并入综合性大学。
中国农大一分为二,一半给清华,一半给北大,清华北大不要的给人大、北理工。(当年的农大就是来自这三个源头)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
#热点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