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基金圈上演了一场“大洗牌”,科技股风头一时无两,消费、银行却成了被嫌弃的“弃子”。这背后是热点的转换,更是一次对未来趋势的押注。换句话说,华尔街的兵法口诀正逐渐变成:“你不炒科技,白干一年。”
三季度的主角非“宁王”宁德时代莫属。凭借股价三个月暴涨60%,从重仓榜单的老二飞升至第一,直接把“最受宠儿”腾讯控股拉下马。当然,这股地位得来不易——宁德时代的持股数实际上减少了8.53%,但新增看好的基金数量达到了258只,机构的悄悄表态就是市场最直白的信号。这种股价涨、持股人多的“香饽饽”,让人不得不佩服市场对新能源领域的高期待。
对比之下,“茅王”贵州茅台的表现令人唏嘘。股价涨幅只有2.45%,放在科技热浪的背景里显得老态龙钟。不仅如此,基金经理们也纷纷开始“割茅”,持股基金数量减少了27家。有人说,“茅王”已经不再是必买选项,而是被冷落的“高龄贵族”。毕竟相较于探索未来的科技板块,传统消费品似乎少了一点想象空间。
而真正热闹的科技赛道,从AI硬件到算力股票全线开花。具体来看,三季度机构偏爱的重头戏包括工业富联、阿里巴巴-W,以及一众光模块、数据芯片股。工业富联光凭季度加仓比例涨幅——1.6%的暴增,让人瞠目,“恰烂钱速度世界第一”一点不为过,有点像去年年初开盘时的特斯拉。背后是AI行业的热潮,基金经理们用钱给了科技行业一次“现场打call”。想象一下,未来的世界里,智慧城市、AI工厂、大规模数据分析无处不在,人不动、数据动,谁不会对这种未来画面动心?
但乐极生悲,消费和银行却倒霉得透透的。小米集团、泡泡玛特、美的集团领衔下滑名单,股价普遍低迷,基金减持比“赶大集”还来得迅猛。尤其是泡泡玛特,几乎以一个季度的时间被打回原形,“年轻人热爱”的标签如今黯淡无光。
究其根本,这种“加仓科技,冷落老牌蓝筹”的格局并非偶然。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就是投资人不再满足于平静、可预测的增长点,他们渴望参与推动未来的浪潮。试问,谁愿错失未来版亚马逊或微软的黄金十年?
不过,科技激流汹涌的同时,也需提防风险。热点的追逐常常就像“抢站C位”,有风的地方自然吸引人,却也有风停的那一刻。试想AI如果无法在应用上输出实质性的价值,或行业景气度开始回落时,涌入的资本会否一转眼变成了泡沫?如今的重仓股格局看似高歌猛进,但每一次疯狂里都埋下了对理性地回归的担忧。
所以问题来了,未来三年还能否持续看到科技股的这股“冲劲”?消费与银行又真要退出基金经理的视线了?对于股市中的吃瓜群众来说,是见机行事才能守住钱包。还是,兜个圈回头看看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传统行业?也许,答案就在明天的K线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