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岁已高的“尼米兹号”战舰缓缓驶入南海,原本是为了上演一场“告别秀”般的军事存在展示,结果却成了美军自我打脸的“滑铁卢”。短短30分钟,两架军机接连坠海,这一幕不仅令世人瞠目,也让美军颜面尽失。
2025年10月26日,在南海海域,正在执行军事任务的尼米兹号航母上先后发生两起坠机事件。
一架MH-60R“海鹰”直升机刚刚起飞便迅速坠海,还没等惊魂未定,30分钟后,一架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也跟着掉进了海里。虽说机上人员都成功获救,但这场“起飞即坠海”的闹剧,早已将美军在亚太地区的“军威”打得支离破碎。
更令人玩味的是,这场事故恰好发生在南海这个战略高压区。外界立即将猜测的目光投向中国,尤其是一些美国媒体,他们不惜大肆渲染“电子干扰”论,认为美军遭遇了来自中国的技术压制。
有媒体甚至暗示这是一次“看不见的较量”,是中国对尼米兹号的战略回应。
但还没等舆论发酵,美国海军就急匆匆跳出来“灭火”。美国官方明确表示,坠机事件与中国无关,排除了任何敌对因素。
通过初步调查,他们将责任归结为“例行飞行操作中的技术故障”,并称没有发现任何雷达干扰或外部攻击迹象。这番辟谣,既像是试图安抚国内舆论,也像是对自家战备水平的一种委婉遮羞。
从这起事故看,美军的“硬伤”比我们以为的还要严重。“尼米兹号”本身已服役近半个世纪,早就过了巅峰期。
这一轮部署已持续了6个月,先是出现在中东参与前线压制,随后又横跨半个地球回到南海,企图在亚太制造紧张气氛。老船出征,士兵疲惫,装备老化,事故的发生几乎是时间问题。
说到底,这种事故并非首次。此前,美军“卡尔文森号”上的F-35战机曾在南海坠海,还有核潜艇“撞山”的离谱事件——这些都在提醒世人,美军的“世界警察”身份,已经无法掩盖其后勤保障与技术维护的实际问题。
一句话,底子早已不硬,亮肌肉也就成了笑话。
中国外交部在事故发生的隔日做出了回应,态度坚定而克制。中方指出,美方频繁在南海炫耀武力,是南海安全风险的根源所在。中国愿意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向美方提供必要协助。
这一番话既有对地区和平的坚持,也体现了大国的责任与风度——中国没有选择趁火打劫,而是在表明立场的同时释放了善意。反观美国媒体的表现,却显得有些小题大做乃至自相矛盾。
一方面,他们鼓吹这场事故是中国的“电子干扰”所致,把责任全盘推给战略对手;另一方面,当美国官方否认相关说法后,舆论又陷入了尴尬的沉默。这种“宁可相信敌人强大,也不敢承认自己孱弱”的逻辑,恰恰暴露了美军的信心危机。
这一切发生的时间节点也耐人寻味。中东战火初歇,美军在该地区的战略重心暂时松动,便迅速调转枪口,把两艘航母部署到亚太,其中之一便是“尼米兹号”。
这本应是一场展示“航行自由”与“军事实力”的高调亮相,但现实却狠狠打脸。还没等到“对手出手”,军机就先自己掉了下去。
更讽刺的是,一些美媒原本想借“尼米兹号”的南海动作,向中国强硬示威,证明美军依然是“规则制定者”。
但如今,“最后一舞”变成了“最后翻车”,不仅未能震慑对手,反倒给世界留下了美军“日暮西山”的深刻印象。这场部署,不但没能提振盟友信心,反而暴露了美军内部的系统性疲软。
值得一提的是,事故发生后,美国另一艘航母——“杜鲁门号”也被曝出自撞出大洞后8个月仍未修复完毕。
这从侧面说明,美军当前的维护保障能力已明显滞后于其全球投送战略的野心。再强大的军队,也需要强大的产业支撑,而如今的美国早已不是那个制造业一呼百应的时代。
小编不禁要问:当“超级大国”也频频跌倒时,我们还能把它当成无敌的存在吗?
南海并不是美军的“后花园”,频繁的炫耀武力,只会制造更多不必要的摩擦与风险。中国始终秉持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但这绝不意味着对挑衅无动于衷。在这个多极化日益明显的世界格局中,任何国家都不应再妄图以武力压制他国意志。
从这场看似简单的坠机事件中,我们看见了如今美军的窘境,也看清了大国战略背后那层不愿被揭开的“虚弱”。当美媒仍在强撑姿态,试图用“强烈信号”掩盖实质性失利时,世界早已读懂了真正的信号:美军的威慑力,正在一点点消退。
#热点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