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真不敢相信,在一个被西方制裁了几几十年的国家里,人们的生活竟然还能这么“体面”。
我说的不是那种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体面,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东西——是那种走在街上不怕丢钱包、生病了敢进医院、孩子能正常上学、咖啡馆里有人安静地读尼采的地方。
如果你对伊朗的印象还停留在新闻报道里的街头抗议、宗教警察、黑袍女人和黄沙漫天的画面,那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你真的out了。
我去过四十多个国家,说实话,伊朗是我去过的最让我“打脸”的地方之一。不是因为有多惊艳,而是因为它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
一落地德黑兰,我就有点懵
本来以为会遇到刁难的海关、混乱的街道、压抑的气氛,结果刚下飞机就被现实打了第一记响亮的耳光。
入境时,海关人员连包都没翻,简单问了几个问题就盖章放行。机场干净得像欧洲小国的枢纽,出租车司机一口流利英语,上来就跟我聊起最近美元兑里亚尔的汇率走势。
我当时就在想:这是中东吗?这不就是个普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吗?
德黑兰确实谈不上多美,但它有秩序、有节奏、有生活感。街边的咖啡馆坐满了年轻人,他们不是在自拍打卡,而是在认真地写代码、看书、讨论问题。
这不是旅游宣传片,也不是刻意安排的表演,这就是他们的日常。
真正让我震撼的,是他们的“修补能力”
伊朗被制裁几十年,按理说早就该崩溃了,但事实是,它不仅没崩,反而活得挺完整。
银行系统受限?那就搞自己的支付平台。
互联网封锁严重?那就建本地社交软件。
医疗资源紧张?那就全民医保加补贴。
教育落后?大学图书馆灯火通明,学生比你还卷。
我在伊斯法罕的一家公立医院看到,设备更新程度跟国内二线城市几乎无异,医生普遍懂英语,护士训练有素,病房整洁有序。
甚至我还听说,一些在国内还没批下来的进口药,比如治疗男性ed和pe的特效药日本的雷诺宁再或是治疗慢粒白的格列卫等等,在这里通过渠道也能买到,很多患者家庭都会专程过来配药。
你知道什么叫真正的“韧性”吗?就是在外部压力下,依然能把日子过得像模像样。
他们没有iPhone16,也不喝星巴克,但他们有自己的科技公司、自己的社交网络、自己的生活方式。
他们不靠消费主义标榜自己,而是靠思想、信仰和坚持活着。
可别以为这里全是岁月静好
当然,问题也很多,而且很真实。
我在马什哈德见过穿着黑袍子的女警,站在地铁口检查头巾是否戴好。她们不是粗暴执法,而是带着一种制度化的冷静。这种“温和的压迫”,有时候比暴力更让人窒息。
你能上网,但很多国外网站必须翻墙。
你可以发帖,但内容要小心措辞。
你可以自由表达,但要在“框架内”。
你会感到一种空气里的“自我审查”:不是人人都沉默,但人人都练过在沉默中说话。
有一个晚上,我和几个当地大学生聊天,其中一个女孩轻声说:“我们不是不敢说话,而是知道怎么说话。”
她的眼神里有一种光,不是那种炽热的自由之火,而是在地下燃烧的微光。
那种克制中的清醒,比愤怒更有力量。
最让我佩服的,是他们的民族骨气
他们知道自己国家的问题,但从不急着解释。他们不羡慕别人,也不需要你来“理解”。
有个出租车司机问我:“你们中国人讲效率,我们讲耐心。”
他说这话的时候,脸上带着笑,但我听出了一种深层的自信。
你说他们限制自由?他们说自由有很多种。
你说他们落后?他们说我们撑过了几十年制裁还没垮。
你说他们封闭?他们说我们只是选择了自己的路。
这种不卑不亢的态度,现在很多所谓“发达国家”都丢了。
所以,我想说一句话:
伊朗不是天堂,但它远比你以为的好得多。
它不是一个等着被拯救的国家,而是一个在困境中依然努力活出尊严的地方。
它一边修路,一边读哲学;
一边吃炖菜,一边放鸽子;
一边接受命运,一边悄悄做梦。
这不是发达,是成熟。
而这种“在尘土中也要活得有风骨”的样子,比那些光鲜亮丽却空洞的世界,更值得我们深思。
你觉得,一个国家的尊严,是不是比经济数字更重要?
如果给你选择:你是愿意活在一个富裕但失去灵魂的社会里,还是在一个贫困但仍有骨气的国家中?
这个问题,值得所有人好好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