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报51亿,一分钱没进自己口袋,这算贪污吗?”
1951年开春,陕西军区财务科的小张扒拉着算盘,越扒越不对劲:账上有一笔大数,跟项目对不上,像条泥鳅滑来滑去,就是抓不住尾巴。那会儿全国勒紧裤腰带给朝鲜前线送炮弹,陕西老乡把自家唯一的老黄牛都牵到收购站,换钱买炒面。要是这笔钱真被谁揣了,老百姓能把他撕成八瓣。
消息传到政治部主任牛书申耳朵里,他连夜把小张叫来,灯芯捻到最亮,盯着账本问:“差多少?”小张咽了口唾沫:“够买三架飞机。”牛书申没吭声,第二天一早,带着人直奔后勤仓库。
查来查去,所有签字都指向一个人——军区司令刘金轩。卷宗里白纸黑字,他亲手把几项预算故意抬高,数字大得吓人。可怪就怪在,钱一分没少,全趴在军区账上,像等着发工资的工人,没挪窝。
牛书申把刘金轩堵在办公室,门一关,烟一点,俩人隔着桌子对视。刘金轩先开口:“流程太慢,我怕耽误事,就多报了点,留着应急。”牛书申弹了弹烟灰:“应急可以,可规矩就是规矩,口子一开,后面的人学样怎么办?”刘金轩把帽子往桌上一摔:“老子打仗那会儿,哪有时间等批文?战机一过,脑袋都保不住!”
这话不假。刘金轩从陕南一路打过来,枪林弹雨里养成的习惯:先干再说,回头补手续。可和平了,算盘珠子比子弹还硬,打错一颗,就是政治问题。
牛书申没跟他吵,转头去问后勤的老李:“刘司令多报的钱,你们真没动?”老李挠挠头:“动是动了,全花在修营房、买药品上,一分没进私人腰包。可这话咱不敢说,怕挨板子。”
牛书申听完,心里像压了块石头。他知道刘金轩不是贪,可纪律这玩意儿,松一寸,烂一尺。晚上,他趴在煤油灯下写报告,笔尖戳得纸沙沙响,写完又撕,撕了又写,最后一咬牙,还是把实情递了上去。
上面动作很快,调查组第二天就落地。他们像过筛子一样,把军区翻了个底朝天。结果跟牛书申说的一样:钱没进私囊,但流程确实违规。
军区会议室里,烟雾浓得能点着。有人替刘金轩说话:“司令是想让部队早点住上新房子,心是好的。”也有人拍桌子:“好个屁!今天多报三亿,明天就有人敢报三十亿!”
吵到最后,上头拍板:刘金轩内部通报,调去南京军事学院学习。牛书申因为“事前监督不力”,被留下来继续整改。俩人一个打包行李,一个低头写检查,擦肩而过时,谁也没说话。
其实那年头,这种事不止陕西一家。西南军区余秋里查账,川东军区多报了51亿,理由一模一样:怕耽误建设。余秋里把副政委叫来骂得狗血淋头,副政委委屈巴巴:“正常申请得等半年,工地等不起啊。”最后全军区自查,多出来的10258亿全部上交,一分不少。
说到底,大家都穷怕了,想快点把家底攒起来。可纪律就像裤腰带,松了就得掉裤子。刘金轩临走前,把军帽戴得端端正正,对牛书申说:“我认罚,但下次打仗,我还这么干。”牛书申苦笑:“下次记得先打报告,打完再补也行。”
现在回头看,那一代人真是把公家的事当自家的事,多报的钱没进自己口袋,反倒落了个处分。搁今天,估计得被键盘侠喷成筛子。可他们心里就一根筋:国家刚站起来,不能让它再趴下。
所以,多报51亿没贪污,到底该不该罚?你说了算。
#新作者流量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