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来源:《狼牙山五壮士幸存者葛振林:一直战斗到抗美援朝》、《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等资料注: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1941年秋,河北易县狼牙山,战火纷飞。
数千日伪军围剿,却发现激战一天的“八路军主力”仅五人。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五位中国军人毅然跳下万丈深渊。
连敌人也为之震撼,三度鞠躬。
然而,奇迹发生了,其中两人幸存,葛振林便是其中之一。
跳崖之后,他的革命生涯又将如何续写?
他晚年的待遇,又是否配得上他传奇的一生?
1
1941年秋,河北易县的狼牙山,战火纷飞。
数千名日伪军将此地围得水泄不通,他们的目标是山中的八路军主力。
然而,经过一整天的激战,日军指挥官在望远镜里惊讶地发现,与他们周旋的“主力”,竟然只有五个人。
这五名中国军人,硬是拖住了他们数千兵力,为主力部队和群众的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
更令敌人震撼的是,在弹尽粮绝之际,这五人毅然选择跳下万丈深渊。
山下的敌人目睹此景,带队的日军军官竟对着悬崖的方向,三次鞠躬致敬。
所有人都以为,这五人必死无疑。
但奇迹发生了。
其中两人被悬崖半山腰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葛振林,便是其中之一。
跳崖之后,他的革命生涯又将如何续写?
时间回到1917年8月。
葛振林出生于河北曲阳县党城乡一个名为喜峪村的地方。
他的家庭,是那个年代最普通的农民家庭。
动荡的时局,让他早早便目睹了国家的危难与人民的苦痛。
1937年4月,二十岁的葛振林投身革命。
次年2月,他正式成为八路军的一员。
1940年2月,因作战勇敢、表现突出,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血与火的战场上,他早已不是一个稚嫩的新兵。
此前的百团大战等重要战役中,他已经历过严酷的考验,从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一名意志坚韧的革命战士。
1941年8月,日军对晋察冀边区发动了空前残酷的“大扫荡”。
日军称之为“百万大战”,企图以“铁壁合围”的战术,彻底摧毁这片抗日根据地。
9月25日,三千五百多名日伪军的包围圈,最终收缩到了狼牙山。
当时,山上不仅有八路军的作战部队,还有后方的党政机关以及数万名当地群众。
形势万分危急。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7连接到了掩护转移的命令。
连队在完成大部分掩护任务后,决定留下一个班,作为最后的屏障,继续拖延敌人。
这个九死一生的任务,落在了第6班的肩上。
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以及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五个人,面对的是三千五百名敌人。
班长马宝玉摊开地图,对大家说:“我们不能在主力转移的路上阻击,那样会暴露他们的方向。”
葛振林指着地图上另一座险峻的山峰:“把敌人引向棋盘坨,那里是条绝路,可以最大限度地拖住他们。”
这是一个以自我牺牲为代价的计划。
“就这么办!”四名战士异口同声地回答。
他们随即开始行动,故意暴露自己的位置,边打边退,将日军的主力部队引向了棋盘坨的顶峰。
敌人果然上当,以为自己咬住的是八路军的大部队,紧追不舍。
战斗从清晨一直持续到日落。
五名战士凭借着险要的地形,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集团冲锋。
据后来的统计,他们五人毙伤的日伪军,足有九十余人。
黄昏时分,他们打光了最后一颗子弹。
能搬动的石头,也全都扔下了山崖。
敌人又一次黑压压地涌了上来。
马宝玉平静地对战友们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完成了。”
说完,他带头举起自己的步枪,用尽全身力气砸向岩石。
葛振林和其他三人也纷纷砸烂了手中的武器。
五人站成一排,面对着敌人,整理好自己的军帽。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嘹亮的口号声,在苍茫的山谷间久久回荡。
喊完口号,他们毅然转身,相继跳下了悬崖。
2
下坠的瞬间,葛振林只觉得耳边风声呼啸。
他以为自己死定了。
身体猛地一沉,剧痛传来,他下意识地伸出手,胡乱地抓住了什么。
一截救命的树枝。
身体被反复撞击,最终,他被半山腰一棵歪脖子小树死死地卡住了。
命,保住了。
不远处,宋学义也被一丛树枝挂住,同样大难不死。
而班长马宝玉,还有战友胡德林、胡福才,则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山谷。
崖顶的敌人朝着深渊胡乱放了一阵枪,便草草收了兵。
枪声停歇后,葛振林和宋学义拖着满是伤痕的身体,凭借着最后的毅力,朝着部队撤离的方向艰难地爬去。
两人浑身是血,几乎无法动弹。
就在他们濒临绝望之际,几个人影出现在眼前。
“这里有我们的人!”
带头的是当地青年救国会的干部余药夫,同行的还有棋盘坨道观的道士李圆忠。
他们是奉命前来搜寻幸存者的。
看到葛振林和宋学义的样子,余药夫眼圈一红:“同志,我们来晚了。”
葛振林用微弱的声音问:“主力……都撤出去了吗?”
“撤出去了,都安全了。”
听到这话,两人紧绷的神经才终于松弛下来。
他们被小心翼翼地抬回了连队。
战士们一拥而上,将他们团团围住。
“葛副班长,班长呢?胡德林他们人呢?”
一个年轻的战士急切地问。
葛振林和宋学义看着一张张熟悉而焦急的面孔,再也忍不住,失声痛哭。
无需言语,整个连队都明白了。
悲痛的气氛,笼罩了整支部队。
1941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杨成武亲自签署了一份命令。
命令中,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位战士,被正式命名为“狼牙山五壮士”。
次年5月,晋察冀军区为他们举行了一场隆重的命名暨祝捷大会。
军区司令员杨成武走到葛振林和宋学义面前,亲手为他们戴上了“坚决顽强”奖章。
政治部主任罗元发则为他们颁发了荣誉锦旗和五支崭新的中正式步枪。
杨成武拍着葛振林的肩膀说:“你们是军区的光荣,是八路军的骄傲。”
伤愈之后,葛振林和宋学义没有离开部队,而是被一同送往抗大二分校深造。
从抗大毕业,葛振林又回到了战场。
解放战争期间,他的身影出现在了天津、张家口、清风店、太原等诸多战役的第一线。
他总是冲在最前面,仿佛要将牺牲战友的那一份也活出来。
新中国成立,和平降临,但葛振林的战斗还未结束。
朝鲜半岛战火燃起,他毫不犹豫地跨过鸭绿江,投身于抗美援朝的洪流之中。
在异国的战场上,他又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战争结束后,他身上留下了六处伤疤,被评定为三等甲级伤残。
从朝鲜回国后,这位从狼牙山走下来的英雄,终于脱下了戎装。
1955年,全军授衔。
葛振林被授予少校军衔,同时获颁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勋章。
3
从朝鲜战场归来,葛振林身上的硝烟味,似乎永远也洗不掉了。
这位从狼牙山上走下来的英雄,终于脱下穿了二十多年的军装,转业到了地方。
他先是去了湖南省军区,在警卫团的后勤处当副主任。
没过多久,又调任湖南省公安大队任副大队长。
后来,他又当上了湖南省军区的警卫营长。
兜兜转转,最终的岗位定在了衡阳。
他先后担任衡南县兵役局副局长、衡阳市人武部副部长。
1962年,一纸调令,他又成了衡阳警备区后勤部的副部长。
在后勤部,有个叫朱旭的同事。
他对这位传奇英雄的印象,就是一个“瘦高瘦高”的普通中年人。
朱旭后来回忆说:“葛部长总是笑呵呵的,见谁都客气。”
“他管后勤,手里的账目、物资,从来没出过一丁点差错。”
英雄的光环,似乎并未给他带来任何特权,他只是一个认真负责的后勤干部。
平静的日子没过几年。
1966年春天,葛振林身上的旧伤集中爆发,组织上批准他长期休养。
同年8月,49岁的他正式离岗。
他本以为可以就此安度晚年。
但一场席卷全国的特殊政治运动,很快打破了这份宁静。
衡阳军分区里,不少和他一起扛过枪的老干部,都受到了冲击。
葛振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当时在军分区工作的邢耀华记得,那些被下放到“五七干校”的老战友,日子过得很苦。
葛振林不顾别人的劝阻,时常自己提着饭盒,步行很远去干校。
“老邢,这是家里做的,没什么好菜,给同志们送过去,热乎热乎。”
邢耀华接过饭盒,压低了声音:“老葛,你现在身份也敏感,这么做不怕惹麻烦?”
葛振林眼睛一瞪:“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兄弟,我怕什么麻烦!”
总后勤部的参谋长何流,也被下放到了衡阳。
葛振林找到老战友芦继华,郑重地嘱咐他。
芦继华的儿子芦长江后来听父亲说起过这段往事。
葛振林对芦继华说:“老芦,何参谋长在那边,你离得近,帮我多照应着点。”
“千万别让人欺负了老同志。”
当时,衡阳的造反派也想到了葛振林这块“金字招牌”。
他们派人找到葛振林的家,想让他出来表个态,“支持”一下他们的行动。
来人客气地称呼他:“葛老英雄,您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只要您出来说句话,我们这边的声势肯定不一样。”
葛振林听完,脸色就沉了下来。
他把来人从头到脚打量了一遍,冷冷地开口:“我文化水平不高,只知道听党的话,跟党走。”
“你们搞的这些派系,我看不懂,也不想懂。”
来人还想再劝:“这是革命行动,您出来‘支左’,是顺应潮流。”
“什么左啊右的!”
葛振林猛地一拍桌子,站了起来。
“我是一个兵,只认军令,不认你们这些乱七八糟的旗号。”
“你们赶紧走,以后也别再来了!”
来人被他一身的煞气吓住,灰溜溜地走了。
造反派不死心,又去查他的档案,想找点黑材料。
可翻来覆去,葛振林的履历清清白白,比水还干净,只好作罢。
就这样,在那个混乱的年代,葛振林用一个老兵的执拗,守住了自己的底线,也尽力保护着身边的战友。
风雨飘摇的十几年,总算过去了。
1981年7月,64岁的葛振林,从衡阳警备区后勤部副部长的位置上,正式办理了离休手续。
新的问题随之而来。
他的离休待遇,该怎么定?
从职务上看,衡阳警备区后勤部副部长,对应的是副师级。
但葛振林的情况太特殊了。
他是从一个副班长,一步步打上来的老革命。
更是狼牙山五壮士中,仅有的两位幸存者之一。
一位负责干部为此事专门开了个小会。
有人提出:“就按他离休时的职务,定副师级待遇,这是有文件规定的。”
另一位同志立刻反驳:“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
“葛振林同志的历史贡献,能用一个副师级来衡量吗?”
“全国人民都知道狼牙山五壮士,要是就这么定了,别说他本人怎么想,群众知道了都要戳我们脊梁骨的。”
这确实是个难题。
级别认定,不光要看职务,还要综合考虑参军时间、战斗经历,以及最重要的,对革命的历史贡献。
葛振林的待遇标准,成了一个需要反复斟酌和考量的问题。
葛振林的情况更加特殊。
作为全国闻名的"狼牙山五壮士"之一,作为参加过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重大战斗的老兵,作为身负六处伤残的三等甲级伤残军人,他的待遇级别绝不会仅仅按照一般的职务对应关系来确定。
最终的认定结果,将直接影响到他今后二十多年的生活质量和各项保障标准......
4
关于葛振林待遇的讨论,最终被送到了更高级别的桌面上。
会上,意见依然不统一。
一位领导敲着桌子上的文件:“按文件办事,这是原则,副师级,没有错。”
另一位领导当即站了起来:“原则?狼牙山五壮士这个名字,就是最大的原则!”
“全国人民都知道葛振林,我们给他定个副师级,传出去像什么话?”
“这不是给葛振林同志一个人定待遇,这是给我们对待英雄的态度定标准。”
争论的声音越来越大,谁也说服不了谁。
最后,一位更具分量的首长发了话,声音不大,但很清晰。
“同志们,有些人的贡献,是不能完全用职务来框定的。”
“葛振林这三个字,在人民心中的分量,比一个‘副师级’要重得多。”
他顿了顿,环视众人。
“这件事,就这么定了。”
“报请上级,按正师级待遇批准。”
“这是对英雄的尊重,也是对历史的尊重。”
会议室里,再无异议。
不久,一份盖着红头印章的文件,送到了葛振林的家中。
正师级待遇。
这意味着更好的住房、医疗保障以及相应的用车标准。
葛振林看着文件,表情没什么变化,只是平静地将其收好。
对他而言,这似乎只是一道履行完毕的程序。
离休后的生活,并没有让他彻底闲下来。
衡阳市的许多学校、部队和机关单位,都想请这位老英雄去讲讲过去的故事。
起初,考虑到他的身体,家人和警备区的同志都想替他挡掉一部分。
葛振林知道了,很不高兴。
“我的身体我自己清楚。”
“只要还能讲,还能走,我就要去。”
“孩子们想听,我就得讲给他们听,不然那些故事就真的没人知道了。”
他从不讲什么大道理,只是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自己和战友们的经历。
“那时候,我们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不能让鬼子过去。”
“班长和另外三个同志,都跳下去了。我和宋学义命大,挂在了树上。”
“每次想到他们,我就觉得,我这条命是替他们活着的。”
台下的年轻人,常常听得热泪盈眶。
脱下军装,他就是一个普通的老人。
他自己去菜市场买菜,跟小贩们为了几毛钱讨价还价。
邻居们都认识他,见他提着东西,总想上前帮忙。
“葛老,我帮您拎上去。”
他总是摆摆手,笑着拒绝:“不用不用,我这身子骨还硬朗着呢。”
他从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特殊,也反感别人把他当成特殊人物对待。
有一次,他的一个儿子工作上遇到点难处,想请他出面跟单位领导打个招呼。
晚饭时,儿子把这事提了出来,话说得有些吞吞吐吐。
“爸,您在衡阳认识的领导多,能不能……”
葛振林把筷子往桌上重重一放,发出了清脆的响声。
“你把话说清楚,想让我干什么?”
儿子被他严厉的眼神看得低下了头:“就是……想请您帮着说句话。”
“说什么话?”葛振林的声音也高了起来。
“说你是葛振林的儿子,所以要搞特殊化?要走后门?”
“我这张老脸,是牺牲的战友们给我留下的,不是给你们拿去换好处的!”
“我们家的孩子,没有这个特权!”
一顿饭,不欢而散。
事后,老伴劝他:“孩子也是没办法,你别发那么大火。”
葛振林坐在沙发上,叹了口气:“我就是要让他们明白,‘葛振林’这三个字,不能成为他们走捷径的牌子。”
“他们得靠自己,堂堂正正地做事,清清白白地做人。”
他对自己严格,对子女的要求更是如此。
家里的生活一直很简朴,孩子们穿的衣服,也都是普通的布料。
他常常指着墙上那张狼牙山五壮士的黑白画像,对孙辈们说。
“看见没,这几位都是你们的爷爷。”
“你们今天的好日子,是他们拿命换来的,要珍惜。”
这位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英雄,用他的后半生,诠释了一个老兵最朴素的坚守。
5
英雄的暮年,总与伤痛为伴。
岁月流转,葛振林身体里那些战争年代留下的旧伤,开始频繁地发作。
弹片残留的隐痛,摔下悬崖的后遗症,如同跗骨之蛆,日夜折磨着这位硬汉。
他住院的次数越来越多。
医生看着检查报告,眉头紧锁。
“葛老,您这身体,得好好静养了。”
葛振林却只是笑了笑,眼神里没有丝毫畏惧。
“小伙子,我这身子骨是铁打的,当年从那么高的山上摔下来都没事,这点小病算什么。”
病痛可以摧残他的身体,却无法磨灭他钢铁般的意志。
躺在病床上,他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病情,而是电视里的新闻。
“今天《军事报道》放了吗?”
他会催促护士或者家人,把电视调到军事频道。
看到国家又有了新的武器装备,他会高兴得像个孩子。
“好啊,我们的军队越来越强了,以后就没人敢欺负我们了。”
这是他念叨最多的一句话。
生命之火,终有燃尽的时刻。
2005年3月21日,这位从狼牙山走下来的英雄,在衡阳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享年88岁。
葛振林逝世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全国。
社会各界为之震动,无数人表达了深切的哀悼。
来自中央的唁电,地方领导敬献的花圈,摆满了灵堂。
衡阳市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那一天,成千上万的市民自发地走上街头。
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佩戴红领巾的学生,有身着军装的战士。
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只为送英雄最后一程。
队伍排得很长,现场庄严肃穆,只听得见风声和低低的啜泣声。
一位前来吊唁的老兵,对着葛振林的遗像,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老班长,我们来送你了。”
他的声音不大,却透着无尽的敬意和悲伤。
人群中,一位年轻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说。
“孩子,记住今天,记住你面前的这位爷爷,他是我们所有人的英雄。”
葛振林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
他与他的战友们,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狼牙山五壮士”这个不朽的番号。
这个番号,早已超越了其本身的军事意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图谱中一座巍峨的高峰。
他们的故事,被写进课本,被拍成电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河北易县的狼牙山上,五壮士纪念塔高高耸立,直插云霄。
山下的纪念馆里,陈列着他们用过的物品,记录着他们惊天动地的壮举。
每年,都有无数人来到这里,缅怀先烈。
葛振林走了。
他去寻找他牺牲了半个多世纪的班长和战友们了。
但他留下的精神,却如同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这位老兵,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什么是坚守。
英雄虽逝,浩气长存。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