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各位朋友,今天咱们不聊别的,就说说一个挺有意思的事儿。大家伙儿可能都听过,咱们中国啊,一直有个“大船梦”,就是想有自己的航母,能在大洋上乘风破浪。这个梦想,咱们追了几十年,里头的故事可不少。今天我就给你们扒拉扒拉,这中间有一段小插曲,跟一架叫做“海鹞”的英国飞机有关。这架飞机来头不小,但它到咱们这儿的时候,却是个“空壳子”。你说奇怪不奇怪?一个“空壳子”,它能教会咱们啥?是不是挺勾人好奇的?
很多人可能觉得,花那么大劲弄回来个“空壳”,这不白忙活了吗?但我要说啊,这事儿真没那么简单。这架“海鹞”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咱们当年的选择,也照亮了咱们后来的路。它不光是一个飞机,它更像是一个警钟,一声提醒,让咱们少走了不少弯路。
咱们把时间拨回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大概是1996年那会儿。那时候,咱们国家对航母的渴望,那真是刻在骨子里的。可造航母哪有那么容易?技术、钱、人才,样样都缺。所以,当时大家伙儿都在想办法,哪怕是“曲线救国”呢。就在这时候,一个机会来了。英国那边儿有个收藏家,手里有架退役的“海鹞”GR.3战斗机。咱们呢,也挺有意思,用一架二战时候的老飞机,拉-9战斗机,跟人家换了回来。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像拿旧玩具换新玩具?
那时候啊,很多人都挺兴奋的,觉得这下可好了,搞回来个洋玩意儿,指不定能从里头掏出点儿啥宝贝技术呢。说不定,咱们的航母梦,就能从这架“海鹞”身上,找到点儿灵感。大家伙儿心里都揣着这样的希望,盼着它能飞,能让咱们看个明白,学个透彻。
结果呢?等这飞机真运到咱们眼前的时候,大伙儿都傻眼了。这哪是什么宝贝啊?这根本就是个“空架子”!它的“心脏”,也就是那个特别厉害的“飞马”发动机,没了。它的“大脑”,那些航空电子系统,也没了。连用来瞄准和发射武器的火控系统,也都给你拆得干干净净。这飞机啊,本质上就是个1比1的精美模型,看着唬人,其实啥也干不了,更别说飞了。
这事儿一出来,肯定有人心里犯嘀咕,这不白折腾了吗?花那么大劲,就弄回来个不能飞的模型?这钱花的,值不值当?可要我说啊,恰恰是这个“空壳子”,给了咱们最宝贵的“启示”。它就像是给你送来了一本“反面教材”,告诉你,这条路,不好走,甚至根本走不通。
为啥说这“空壳”反而是个好事儿呢?你想啊,“海鹞”这飞机,它确实在马岛战争里头风光过一阵,表现挺猛的。但那是什么时候的事儿?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啊!这飞机本身是六十年代的产物,到九十年代末那会儿,它的性能早就跟不上时代了。飞得慢,载弹量小,航程又短,这些问题在现代空战里头,那都是致命伤。
打个比方,这就好比你现在拿着一部十几年前的诺基亚,去跟最新的智能手机比上网速度、拍照效果,那能比吗?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所以说,就算当时咱们拿到的是一架完整的“海鹞”,就算咱们真能从头到尾把它给仿制出来,那等咱们造出来的时候,比如到2005年、2008年,这玩意儿也早就过时了。那时候国际上都开始玩F-22那样的隐身战机了,咱们再拿个“海鹞”出去,那不是被人笑话吗?
更重要的是,那时候咱们自己也没闲着啊!咱们国家在常规战斗机研发上,可是憋着一股劲儿呢。就说咱们自己的歼-10战斗机吧,那可是咱们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战斗机,在1998年就成功首飞了。它的综合性能,无论是在空战能力,还是航程、载弹量上,都比这老“海鹞”强了不知道多少倍。那可是实打实的新飞机,代表着咱们国家航空工业的未来。
所以你想想看,如果咱们把有限的钱、有限的人才和时间,都投到去研究仿制一个几十年前的、技术缺失的“海鹞”上,那得多大的浪费啊!这就像你面前有条宽敞明亮的高速公路,你非要跑到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上折腾。那真是太不划算了。
而且啊,这“海鹞”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它能原地起降,像个大蜻蜓。可这功夫,全靠它那颗独一无二的“心脏”,就是那个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生产的“飞马”推力矢量发动机。这种发动机的技术,那可是顶级的秘密,设计特别复杂,材料工艺也特别讲究。更别说它的控制系统了。这些核心技术,西方国家是绝不可能卖给咱们的,更不可能让你去学。
就算咱们真拿到了一台完整的发动机,想要逆向仿制,那也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需要投入多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成功率还非常低。那时候国际上最先进的垂直起降技术,都开始往F-35B那种升力风扇的方案发展了,纯靠矢量推力的“海鹞”技术,已经显得落伍了。它的速度、隐身能力,跟未来的战机根本没法比。所以啊,这架“空壳海鹞”,无声地告诉咱们,垂直起降这条路,至少是它那种老路子,是一条死胡同。
咱们再说说国家的战略选择。倒退到八十年代那会儿,咱们海军确实没那么厉害,那时候要是能有个航母,哪怕是小点的,能带着“海鹞”这样的飞机,大家伙儿也觉得挺好,能解决“有没有”的问题。那是一种“小目标”式的解决方案。
可到了九十年代,咱们的眼界可就高了,野心可就不一样了。咱们要的是啥?咱们要的是一支能开到大洋深处,能保卫咱们远方利益的“蓝水海军”。那种“丐版”航母,那种只能凑合着用的方案,已经入不了咱们的法眼了。
当时国家领导人就想得特别清楚,咱们要的是大航母,是能载重型战斗机,能真正撑起一片海域的航母。这不是简单的“有”和“无”的问题,而是“强”和“不强”的问题。咱们中国走向海洋,那必须得是堂堂正正,雄心勃勃。
所以说,那架“海鹞”的到来,就像是一场及时的提醒,它用自己被掏空的身体,无声地告诉咱们,别走那条弯路,别把宝贵的资源浪费在过时的技术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上。它让咱们更加坚定了,要发展真正符合大国战略需求的航母力量的决心。
那么,真正给咱们带来好运,真正开启咱们航母新纪元的是什么呢?答案是另外两个“宝贝”。
第一个,就是从乌克兰历经千辛万苦拖回来的“瓦良格”号,也就是咱们现在的“辽宁舰”。这可真是个大家伙!虽然它当时也是个“空壳子”,但它是个实实在在的大型航母船体啊!它给咱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研究的绝佳平台,让咱们能近距离接触航母的结构、系统,这比看图纸、听讲解要强上百倍。有了它,咱们才知道,原来大航母是这么造的,是这么用的。
第二个宝贝,就是同一时期从国外弄回来的苏-33原型机,叫做T-10K-3。这玩意儿可不是模型,它是个能飞的真家伙!它的到来,简直是雪中送炭。因为苏-33正是俄罗斯海军的主力舰载机,它的技术,对于咱们研发自己的重型舰载机,那可是关键中的关键。咱们的歼-15“飞鲨”,那威风八面的舰载战斗机,就是从它身上学来的,仿制、改进,最终才有了今天的辉煌。
所以你看,正是“瓦良格”这个大型航母的骨架,和T-10K-3这个重型舰载机的“蓝本”,这两者一结合,才真正把咱们的航母梦给点燃了。从那以后,咱们的航母事业才真正跑起来,速度越来越快,一步步走向深蓝。
回头再看,那架被拆得精光的“海鹞”,与其说是咱们花钱买了个教训,不如说它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又深刻的战略教育课。它用自己这种独特的方式,告诉我们,发展大国重器,不能盲目跟风,更不能捡别人用过的、淘汰的东西。它让咱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要走自己的路,要看得更远,才能真正实现“星辰大海”的宏伟目标。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