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经朋友介绍,我接了个去科威特的项目,干的还是老本行——石油管道焊接。听说那边工资高,人均GDP3.75万美元,一年能挣个三十多万,比国内翻了三倍不止。家里人担心中东那边动乱,我也犹豫了很久,但最后还是咬牙上了飞机。
结果这一去,真是让我见识了什么叫"石油王国"的真面目。
科威特城,小国大梦的"石油孤岛"
刚下飞机那会儿,科威特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小"。总面积17818平方公里,还没河南一个地级市大,但架子摆得比谁都足。
科威特城的建筑风格很有意思,传统的阿拉伯风情和现代化摩天大楼混搭在一起,看起来挺别致。街上跑的都是好车,奔驰、宝马、路虎遍地都是,连出租车都是凯美瑞、天籁这种级别的。
但你别被表面现象给骗了,这个国家真正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种被石油完全包裹的"孤岛感"。
除了石油,啥都得进口。蔬菜水果靠进口,大米面粉靠进口,连矿泉水都得从外面运进来。境内无山川、河流和湖泊,地下淡水贫乏,喝的水全靠海水淡化和进口。
你说这日子过得,就像漂在海上的一个富人岛,除了钞票,啥都缺。
干活的日子,钱是真香,环境是真要命
我们那个项目在舒威赫港附近,专门负责石油管道的焊接和维护。说实话,活不算特别重,但那个环境,真是考验人。
科威特属热带沙漠气候,夏季长且炎热干燥,最热时树荫下为51℃,太阳直射处达80℃。我去的时候正好是6月份,每天上午十点开始,那个太阳就像要把人烤熟了一样。
工地上的铁管子,中午的时候你手碰一下能把皮烫掉。我们只能早上六点开工,中午十二点到下午四点强制休息,然后干到晚上八点。就这样,每天还得喝掉七八瓶水。
更要命的是春夏季多见沙尘暴。那沙尘暴一来,天地间一片昏黄,能见度不到十米,沙子钻到眼睛里、鼻子里、嘴巴里,浑身上下没有一个地方是干净的。
但工资确实香,我们焊工一个月能拿到2万人民币,加上各种补贴,三个月下来能攒个七八万。这在国内,得干一年才能挣到。
科威特人的"石油生活",富得理所当然
在科威特待久了,你会发现当地人过的日子,跟我们想象中完全不一样。
他们真的是"躺着挣钱"。科是高工资、高福利国家,本地人基本不用干活,政府每个月都有补贴,找个轻松的公务员工作,一个月能拿八九千第纳尔,相当于人民币十八万。
更夸张的是,结婚政府给房子,生孩子政府给奖金,上学免费,医疗免费,连水电费都是象征性收费。
我认识一个当地工头,28岁,在石油公司挂个闲职,每天就是喝喝咖啡、开开会,家里三套房子,两辆车,老婆孩子热炕头,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
他跟我说:"阿拉伯人天生就该享受生活,干活是外国人的事情。"
这话听着挺刺耳,但人家说得也没错。境内居民超过三分之二来自其它阿拉伯国家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泰国、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真正的科威特人,只占人口的三分之一。
打工人的"阶级分化",严格得让人窒息
在科威特,外国人之间也有明显的"等级制度"。
欧美人和日韩人,基本都是管理层和技术专家,住的是公司提供的高档公寓,出入有专车接送,工资高得离谱。
我们中国人算是中等水平,技术工种,待遇还过得去,住的是工人宿舍,但至少有空调有热水。
最惨的是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的兄弟们,平均日薪范围可以从大约50科威特第纳尔(约合135美元)到数百科威特第纳尔不等,但底层工人一个月也就挣个八九百第纳尔,相当于人民币一万八,在科威特的物价水平下,生活得相当拮据。
他们住的是那种12个人一间的大通铺,吃的是最便宜的咖喱饭,一年到头也舍不得买件新衣服。
更过分的是,外国人加入科国籍十分困难,基本上你干一辈子,也只能是个"外国人",享受不到当地人的福利待遇。
物价水平,让人又爱又恨
科威特的物价真是两极分化。
石油便宜得离谱,汽油比矿泉水还便宜,一升汽油折合人民币不到2块钱。开车完全不心疼,我们工地的皮卡车,一天到晚轰轰响,没人在乎油耗。
但生活用品贵得吓人。一瓶普通矿泉水要5块钱人民币,一斤大米要15块,一斤西红柿要20块,一斤牛肉要80块。
最让我无语的是,吃顿像样的中餐,人均得200多人民币。我们工地附近有个中国老板开的餐厅,一盘青椒肉丝要60块,一碗蛋炒饭要40块,比北京还贵。
科威特人不在乎这些,因为他们收入高,但对我们打工人来说,每一分钱都得掰着花。
文化冲击,比沙尘暴还猛烈
科威特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居民中85%信奉伊斯兰教,整个社会的节奏和我们完全不一样。
每天五次祷告,商店、餐厅、工地全部停工,刚开始真不习惯。斋月期间更夸张,白天不能在公共场合吃喝,我们只能躲在宿舍里偷偷吃东西。
全国禁酒,想喝口啤酒放松一下都不行。猪肉更是想都别想,我一个河南人,三个月没吃过猪肉,简直要憋疯了。
女性地位也很特殊,虽然比其他中东国家开放一些,但街上很少见到不包头巾的女人。我们工地上的女工程师,都得穿长袖长裤,夏天热得够呛。
最让人不适应的是,科威特人对时间的概念很模糊。约好的会议,迟到一两个小时是常态,他们还觉得很正常。急性子的中国人,在那边真是要被折磨疯。
三个月的感悟,金钱买不来的东西
三个月的科威特生活,让我挣到了钱,但也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科威特确实富,但那种富有是建立在单一资源基础上的。石油价格一跌,整个国家就得紧张。而且这种富有,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创造力和活力。
年轻的科威特人,除了享受生活,似乎没有太多追求。他们不用奋斗就能过上好日子,但也因此失去了拼搏的动力。
相比之下,我们中国人虽然累一点、苦一点,但那种靠双手改变命运的踏实感,是金钱买不来的。
离开科威特那天,我没有哭,只是长舒了一口气。挣到的三十万块钱,够我在老家付个房子首付,但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国家。
出行建议,给想去的兄弟们
如果你也想去科威特挣钱,给几个建议:
1. 签证要提前办:科威特入境签证为"返签证",即签证申请人委托其科威特担保人(单位)前往科内政部移民局申请并领取签证,程序比较复杂,得有当地雇主担保。
2. 避开夏季:每年的11月至次年4月是前往科威特的最佳时间,夏天真的要命。
3. 带够防晒用品:夏季高温干燥,室外温度常达50℃以上,紫外线水平可达60%,防晒霜、太阳镜、遮阳帽一样都不能少。
4. 心理准备要做足:文化差异很大,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5. 钱要存起来:那边消费高,别被高工资冲昏头脑,该存的钱一定要存。
最后想说,科威特这个被石油包裹的孤岛,给了我不一样的人生体验。虽然环境艰苦,文化冲突不断,但那份踏踏实实挣来的钱,和对祖国更深的理解,是这趟旅程最大的收获。
世界很大,但家还是最温暖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