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的铁路有多落后?
快的能跑到50公里每小时,就算是奇迹。
百年前法国殖民时期留下的米轨铁路线,几乎成了全国铁路的主力,破旧、慢、维护成本高,技术水平被甩出好几代。
长途大巴的速度都能比火车快,这在今天听上去像是段子,可在越南这是日常。
问题并不只是技术。
越南南北狭长,从河内到胡志明市有1600公里,地形限制让一条高效的南北运输主干线几乎决定了全国经济的运行节奏。
农业产区分布在北方,主要出口港口集中在南方,工厂和产业链被掰成两段,物流成本高得离谱,有的企业一天可能因为运输延误就多花一倍的钱。
铁路瓶颈,就这样卡住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循环。
越南喊修高铁,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早在十几年前,日本就承诺帮忙修北南高铁,计划看起来很美,最后连一块模板都没留在地上。
美国也说要提供技术,可技术转移连影子都没见到。
越南自己折腾了18年,顶层设计换了好几拨,项目一次次被推翻重来,资金压力更是压得动不了。
国库掏不出钱,技术又跟不上,留在越南面前的路其实很窄——跨国合作。
选谁合作,越南心里比谁都清楚。
日本,美国,中国,各有利弊。
但现实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已经给周边国家带来了真金白银的回报。
老挝的中老铁路用了短短几年让这个内陆国的GDP飙升25%以上,柬埔寨的运河修通后直接摆脱了对越南港口的依赖,海运成本节省得惊人,第一年预计运输收益8800万美元,未来还会增长数倍。
这些变化让越南彻底坐不住了。
老挝、柬埔寨相继抓住中国带来的机会,一步跨进区域交通网络的“快车道”,越南却在原地踏步。
进出口规模,今年上半年已经低于老挝、柬埔寨、泰国,同样是东南亚国家,差距摆在眼前。
这一次,北京的会议上,范明政直接拍板,下达死命令——2025年1月、2月必须提交投资和政策方案,年底前必须破土动工。
三条铁路项目同时上马:谅山到河内、芒街到海防、老街到海防。
这布局不是随便画的线,是直接冲着越南经济核心去的:北部农业腹地、东部工业带、主要出口港口,全都捆进一张网。
越南国家铁路公司的预测很实际,如果三条铁路按计划建成,仅运输成本每年就能节省5%。
这个数字放在国际标准上算不上惊艳,但对越南来说,意义足够大。
一旦物流顺畅,产业链的上下游就能连起来,工厂生产、农产品出口通通加速。
但这并不是没有争议的决定。
越南国内一些专家担心,过度依赖外部合作会在技术、政策、利益分配上留下隐患。
项目管理的复杂度加大,后续维护成本可能高企,高铁带来的经济回报未必能很快显现。
还有人建议先修普通铁路,分阶段改善货运链条,而不是一步到位上高铁。
不过现实很残酷——过去18年,越南的独立高铁梦没有推进一厘米。
眼看着邻国用中国的技术和资金跑得飞快,越南的物流市场、货运枢纽一块块被抢走。
范明政的态度也在摇摆与强硬之间切换,有时放出“特殊机制政策”的信号,似乎在给自己留后手,防止在合作中利益被外方过多掌控。
执行层面同样有压力。
地方政府的能力参差不齐,越南电视台采访时,不少项目负责人都说还有细节没敲定,等上级批复的时间太长。
铁路建设是系统工程,一旦哪一段拖慢,就会影响全局进度。
现在,项目启动的决定已经下了,没有回头路。
对于越南来说,这一步不是单纯的经济建设,而是被地缘竞争、邻国“示范效应”、现实压力共同逼出来的。
三条铁路的开建,不仅是补交通短板,更是在区域经济圈中争夺话语权的动作。
在中南半岛,泛亚铁路的东线如果缺了越南,就像少了一块拼图。
18年前,他们放弃了中国方案转向日本,结果是项目烂尾、机会溜走。
今天的越南,终于在一剂猛药下被逼着清醒,把曾经的犹豫换成一口气上马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