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你个问题,美国这些贸易谈判的日期改来改去,到底是在谈还是在演戏。前面说是七月九日的期限,新关税八月七日生效,九月一日是真正日期,现在又变成十月底。这节奏,像是连美方自己都不信那个最后期限。
我去翻了下,美国财长贝森特在八月十日说的话,明确是预计十月底前和大多数国家谈完。注意,是大多数,不是全部。这个措辞已经透出来了,核心不是一视同仁,而是挑着谈,有的国家先过关,有的国家慢慢耗。英国、日韩、欧盟,税率已经谈到个位数或十五左右,这说明通牒就是个谈判工具,用来压价格、换条件。
重点是,美国要的不只是关税让步,还要拿能源当筹码。对印度为首的买俄油国家说,不减少进口,就从五成关税提到一百。这摆明就是逼市场让位给美国能源。你想,印度是世界第三大原油进口国,这么一动,美国油气出口就能多占多少份额。
贝森特还说,只要制造业回流,美国进口就会减少,就业就会起来。听上去很顺,但现实是,美国港口集装箱数量下滑了二成多(数据来源:美国港口协会2025年7月统计),物价却涨了。超市货架上,不管零食、日用品,普遍涨了一到八美元,大件涨得更离谱。制造业回流是个好听的说法,可美国人工、房租、物流、保险,哪一样不是比大多数国家贵几倍。这成本最后不还是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我查了下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制造业时薪平均在30美元以上,某些技术岗位能到40美元。这个数字在东南亚是美国的七八倍,谁愿意回去投这个产能,除非有巨额补贴。可补贴钱从哪来,不还是财政赤字里扣。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赤字同比扩大了12%,已经逼近2万亿美元。补贴一多,通胀压力就更大,这和他们自己说的控制物价是反着的。
再看全球谈判节奏,九月一日原本被说成关键节点,现在直接延后两个月,这意味着什么。第一,美国可能没谈到自己想要的条件,所以拖时间。第二,这个时间表本身就是谈判筹码,延后就是为了给对方国家更多心理压力。其实有不少国家已经妥协,比如英国谈到最低十,日韩和欧盟十五,这个水平已经接近常态关税水平,美国还想压到更低。
我有个疑问,这种一边加税一边谈判的模式,美国到底是想解决问题还是扩大议价空间。因为按现在的物价走势,美国消费者已经在为贸易战买单。农业部的数据,七月食品价格同比涨了1.9%,能源价格涨幅超过3%。你说普通家庭一个月能多出多少钱,就算GDP下半年真到3%的增长目标,老百姓的感受恐怕是涨得快、花得多。
更讽刺的是,美国港口的吞吐量下降,并不全是制造业回流带来的进口减少,还有一部分是进口商提前囤货,躲关税风波。洛杉矶和长滩港的运营报告显示,今年二季度集装箱进口量比去年同期降了21%,出口只涨了3%,差距说明贸易顺差没变多少,更多是进口压下来了。这短期看似减少赤字,长期就是供应链变慢、成本上升。
很多人忽略了一个细节,美国这次对印度的石油威胁,其实会逼着一些国家去找别的能源供应,比如中东、非洲甚至拉美。这一来,美国未必能完全接盘,反而可能失去一些非能源领域的合作空间。国际能源署的预测是,到2026年全球原油需求年增长会放缓到1%,高价油更难卖。这种情况下还想靠能源垄断市场,有点逆势操作。
我觉得这场谈判拖到十月底,还有一个现实原因,就是美国大选周期的政治需要。制造业回流、能源出口增加、关税谈判胜利,这些都是可以拿来当政绩的口号,不管实际效果怎样,时间拖到年底,就能在选民面前交出一份看似漂亮的成绩单。至于长远影响,可能就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了。
眼下的问题是,谈判一拖再拖,市场的不确定性就更大。跨国企业不敢贸然投资,供应链企业也不敢轻易下单,等来等去就是成本涨、利润薄。到即便美国真拿到一部分条件,全球贸易的信任成本也已经被抬高了。你说,这笔账谁来买单。#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