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城镇失业率,为什么老是 5.1、5.2、5.3 呢?
疫情中间,大量的人失业了。
而且这种失业可能没有充分反映出来 —— 不但登记失业率反映不出来,调查失业率可能也反映不出来。
我们调查的城镇失业率,为什么老是 5.1、5.2、5.3 呢?
是不是真实的?
我想实际的失业情况比这个更严重,这是第一点。
那么,在这么严重的情况下,我们的失业保障提供了多少保障?
按 2021 年的统计,我们城镇就业者接近 4.7 亿人。
多少人被失业保险覆盖了?
不到 2.3 亿,略少于 2.3 亿,有超过 50% 的就业者没有纳入失业保险。
那这些人是谁?大部分是没有城镇户籍的人,对吧?
就是外来的打工者,他们失业了怎么办?他们的生活难题怎么解决?
再一个问题是,即便纳入了失业保障,是不是一旦失业就能顺利领到失业救济、失业保险金?
从统计上看,差得远。
在这种情况下,最急需帮助的是谁?
是失业者。
所以,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现在给所有人发消费券或者发现金,当然都可以,但有些人实际上没有那么紧迫的需求,而有些人正处在生活困难中。
先帮谁?先帮困难者,先帮那些失业了又领不到失业保险金的人。
我认为,要大规模考虑失业救济问题,启动消费也可以从这里着手。
一个人连收入都没有,怎么敢消费?拿什么来消费?
要启动消费,就得把钱花在最该花的地方,花在老百姓最急需的地方,帮助失业者渡过难关,对吧?
人的生活不能只由工作构成,就像不能只有睡觉、孩子或吃饭一样
过度依赖单一因素容易导致抑郁和内耗。
当人生处于单脚支撑状态时,过分关注某件事或某个人会让其变得至关重要,产生患得患失的心理,即便内心已充满厌恶也难以舍弃前期投入的成本。
这种单一支点会让人缺乏安全感和尝试新事物的勇气,最终生活变得摇摇欲坠。
建立多个生活支点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搭建精神支点。
因为工作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巨大的消耗,长期精力耗尽会使人陷入匮乏状态,对未来失去期盼和掌控力。
其次,要发展具体兴趣爱好。
选择能带来快乐的活动而非迎合潮流,比如不喜欢瑜伽就不必强迫练习。
还可以将消解不了的情绪转化为创作素材,通过画画、写诗、作曲等方式实现能量补充。
物质层面同样重要,不能仅靠上班获取收入。
当工作成为唯一经济来源时,必须要有Plan B,可以通过副业、兼职或利用现有资源拓展增收渠道。
比如文案工作者可以接相关散活,剪辑师可以接剪辑工作,摄影师可以接修图业务。
总之要避免经济状况被单一工作完全控制,建立多元收入来源才能获得真正的经济自主权。
#本轮经济刺激作用影响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