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地铁刚关门,隔壁大叔突然掏刀,车厢里尖叫像开了锅。有人第一反应:印度人来了?不,是“无敌之人”上线。
“无敌”不是褒义,而是没东西可输。无产、无亲、无固定饭碗,连明天都不想要,道德法律对他全是空气。
2025年9月30日,76岁的秋江千津子回家路上被捅。凶手跟她素未谋面,只想找个人垫背,好让法院判他死刑。理由简单到离谱:邮件没送到,门口还被扔了垃圾。
长野巴士站、东京车厢、町田街头,短短一年三起无差别砍人。警视厅统计,过去十年平均一到两年就爆一次,今年直接按了加速键。民调说七成六的人觉得治安变差,关键词锁定“无敌之人”。
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网络,大家当梗图笑一笑。直到安倍倒在奈良街头,人们才发现凶手山上彻也的履历像复制粘贴:父亲早逝,母亲把钱捐给教会,哥哥没钱治病自杀,自己四十岁了还在打零工。
山上住6个榻榻米大的破公寓,十年没换地方。厨房就是走廊,电饭煲盖子用胶带粘。日本内阁府算了笔账,像他这样与社会断线的“孤立者”超过一百万,警察根本盯不过来。
他们大多出生在70年代,婴儿潮那拨。读书时大学扩招,毕业撞上就业冰河期。前辈赶上经济腾飞,终身雇佣拿稳;他们一出门就被告知“岗位已满”。为了吃饭,只能打散工。
1999年政府干脆放开口子,几乎所有岗位都能用劳务派遣。本意是给年轻人蓄水,结果水龙头拧坏,正式工越来越少。2015年统计显示,非正式工比例飙到四成,连辅警都是外包。
企业发现省钱真香:培训费省了,犯错直接踢走。年轻人像羽毛球被拍来拍去,一年换十几家公司,社保永远凑不够年份。想买房结婚?梦里啥都有。
年纪一大,企业更嫌弃。招聘广告明晃晃写着“35岁以下”,直接把四十岁的人踢出局。于是东京街头多了六十万“蛰居族”,关在小房间里,电视雪花从早闪到晚。
父母一走,屋里只剩回声。手机里没有社交软件,搜索记录最后停在“怎么死得快”。小事就能点燃炸药桶:垃圾放错门口、便利店找错零钱、邮件晚到两天,都可能成为砍人理由。
警方审讯桑野浩太时,他语气像在聊天气:“活着太累,杀谁都行,只想求个死刑。”兜里一把菜刀一张过期公交卡,就是他全部身家。杀完人他站着不动,等警察来抓,像下班打卡。
社会冷漠像助推器。电梯里邻居互相当空气,便利店收银员微笑像复制粘贴。城市化把村子拆成格子间,各人顾各人,没人有多余情绪分给陌生人。于是“想死死远点”成了默认选项。
媒体曾问西村博之:“怎么防止下一个无敌之人?”他耸肩:“先把他们当活人看。”道理简单,做起来像搬山。企业不想多掏钱,路人不想惹麻烦,政府一算账,监狱也要口粮。
有人把美国发福利当参考答案:零元购950美元以下不管,让底层好歹喘口气。可那只是止痛片,病根还在:学历年年膨胀,岗位却没变多,年轻人一毕业就被贴上“临时工”标签。
好消息是中国已经在拧螺丝。最新规划要给两亿四千万灵活就业者上社保,外卖平台第一个跳出来给骑手买养老。能否真的补上那道裂缝,就看五年后打零工的还能不能笑得出来。
日本把剧本摆在那儿:打零工一旦变主流,安全神话就慢慢漏风。不想复制粘贴?先把人当人,而不是报表上的“人力成本”。否则下一班地铁,你根本不知道身旁站着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