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在南海黄岩岛邻近水域,中国海警与菲律宾船只再次陷入对峙。中国海警公布的一段现场视频中看到,一艘菲律宾船在中国海警不断喷射水炮的逼迫下,船员最终举起白旗认输。
不过,事情还没完,菲律宾海岸警卫队随后发布了那艘船船舱内部的照片,指控中方“执法太过火”,说水炮连续喷了差不多29分钟,导致船严重受损,一名船员的耳朵被飞溅的玻璃划伤。
要搞懂这次闹剧,先得了解状况。中国海警局的正式公告说,9月16日,菲律宾那边派出超过十艘公务船,从不同方向非法侵入中国黄岩岛的领海。中国海警依法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喊话提醒、航线管控,还用水炮喷射,步步推进,分级处理。公告中特别提到,差不多在上午十点左右,菲律宾3014号公务船根本不理会多次严肃的警告,用不专业又挺危险的方式,故意撞上了中国海警正常执勤的船。中国海警的发言人甘羽也明确说了:“菲律宾有意侵犯,挑衅性质很恶劣,发生擦碰完全是他们责任。”
另回事,菲律宾那边倒是说法不一样了。他们承认船受了点伤,还挥了白旗,但同时指责中国海警用的刀枪过了头。他们说,水炮连续喷了差不多29分钟,搞得驾驶室的玻璃、船舱隔板、电气系统和空调啥的都出了大问题,甚至还有个船员被飞溅的玻璃刮伤了耳朵。
怎么回事,菲律宾偏偏在这个点上,用这么大的气势来挑衅,背后那意思真是耐人寻味。就差不多六天前,也就是9月10号,中国刚刚宣布在黄岩岛设立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挺引人注意。这操作也被大伙儿认为是在用立法的手段,把黄岩岛的管理圈得更紧、更稳一些。菲律宾这次这般大规模地闹事,估计也有点意思,像是要表达点“不满”,试图把中国在黄岩岛的主权、权益给打个折扣或否定。
还有一件事不能被忽略,那就是背后更大的地缘政治局势。在4月份的时候,美国、菲律宾和日本一起在黄岩岛东部海域搞了场“肩并肩2025”的大规模海上联合演习。这外部势力的支撑,或许让菲律宾误以为有底气,无所顾忌,于是才敢挟此机会试探和挑衅,变得更加硬气一些。
这次对峙中,有个挺明显的特点,就是中方执法的层次感和专业水准。中国海警不像一开始就用水炮,而是按部就班地逐步升级:先是喊话警告,接着进行航路管控,到了必要时才会用水炮喷射。这种“分级反制”的方式,显示出中方在维护权益时的克制和专业精神,目的在于有效阻止对方侵权,而不是想要激化冲突。在国际海上执法中,用水炮也不是啥稀罕的手段,通常是作为一种非致命、可控的强制措施。
和以前菲律宾常常高调炒作类似事件不同,马尼拉这次的反应显得特别低调。国内主要媒体比如ABS-CBN、GMA几乎没怎么披露详细内容,军方的说法也比较轻描淡写。从这反常的沉默,可以大致猜测菲律宾遇到了一些麻烦:一是损失可能确实挺严重的,船舶被瘫痪、装备受损,没法公开详细情况;二是他们可能意识到外部支持其实不那么有保障,实际上的援助和预期有落差;三是菲律宾内部正处于政治动荡中(抗议马科斯政府腐败和物价高企),本想借此机会转移矛盾,但事与愿违,反倒出现了挫败感,没达到预期的效果。
对菲律宾来说,这状况其实挺微妙的。他们试图依靠大国的力量来平衡中国,在南海问题上争取更多筹码。不过,也得小心别变成大国博弈里的“前线棋子”甚至“牺牲品”。一边要向国内民众表明自己“维护权益”的立场;另一边又得权衡和中国对抗的巨大风险,尤其是在经济和安全方面。这种像走钢丝一样的平衡操作,是真考验菲律宾领导层的政治智慧。
中国在黄岩岛设立自然保护区的做法,从战略角度看,真是高招啊。它巧妙地借助“生态保护”这个国际上都认同的道义旗帜,来重新调整南海的局势。这样一来,菲方的侵犯行动不仅被看作是在挑战中国的主权,也可以说是在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同时,通过制定行政法规,中方进一步巩固和明确了自己对黄岩岛的管辖权,让任何外来船只只要惶惶不可终日的非法行动,都变成了“主权+环保”两头不讨好的违规行为。用水炮把船吓跑,不只是维护主权的手段,更成为在国际舆论场上占优势、讲道理的利器。
美国等国际力量在这次事件里的表态就比较低调了。一方面,原因在于《美菲共同防御条约》并不涵盖黄岩岛,另一方面也可能跟最近中美之间的一些对话和沟通有关。刚刚在马德里,中美两国还就TikTok和经贸问题聊过天,美方也不太想让菲律宾的冒险举动影响到中美关系的整体稳定。这就再次证明,外来大国的支持,基本上都是策略性的,力度有限,最重要的考量还是国家利益,而不是朋友的得失。菲律宾如果指望完全靠外部势力来对抗中国,那真是一厢情愿,估计是走错了策略啦。
这次事儿以及中国的应对措施,挺直观地展现了南海维权执法的新局面:变得更常态化、更加专业,还有法治的色彩。中国方面不断通过一系列执法举措,比如警告、水炮、跟踪、登检啥的,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备的证据链子。过程当中,还在逐步推进那所谓的“反切香肠”策略,也就是用执法压制,而不是一上来就动武,来稳固自己的主权地位。这样一来,也能拆散菲律宾以及背后支持它的那些势力,试图制造争议的把戏。
面对未来南海局势的走向,不妨这样看:
像这种摩擦和对峙,在未来的日子里说不定还会时不时地出现,因为菲律宾内部的政治局势加上某些外来国家的战略考虑,很可能会促使类似的挑衅动作继续上演嘛。
中国大概会继续走现有的路子,也就是依靠强大的海上执法队伍和坚决的政治决心,主要用非军事的方法一层层推进,努力捍卫自己的主权和海洋权益,同时保持对话的渠道畅通。
说到底,南海问题的根本解决,还得回到双边对话和协商的轨道上。“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虽然听起来老调重弹,但它依然是符合地区国家共同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不断的对峙和挑衅,特别是有域外力量插手,反而会加大误判的可能性,让局势越变越复杂,最终对像菲律宾人民在内的沿海国家都不好。
回想起9月16日黄岩岛那场风波,那个在水炮下举起白旗的菲律宾船,或许可以看作一个象征。这象征着某些势力低估了中国坚决捍卫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决心与能力;也代表着挑衅行动必然要承担的代价和必遇的失败;更关键的是,它或许能成为促使各方冷静下来,反思的契机——在南海这片由祖先留下的蔚蓝土地上,交流与合作远比对抗和冲突更能带来共赢的未来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