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刷短视频的时候被那些贷款广告“砸脸”,哪怕点都没点过相关内容,结果一滑就是“利息超低”、“容易过审批”、“只需身份证”、“借1万只要几块钱”的助贷公司广告?估计一大票人都和小王一样,刷着刷着忍不住多看一眼,心里还“啧啧”几句,觉得现在这贷款是不是变得更容易了?但还没高兴几秒,点进链接一瞅,“年利率7.2%-35.99%”几个数字就跟警告牌一样亮出来,还写着资金方啥啥小额贷款公司。等等,这到底是广告商自己定的利率,还是背后那个“资金方”真能批下来最低7.2%的贷款?你想,广告里开口闭口就是低息,真到手了还不是天价?这种虚虚实实的套路,真的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说实话,这事儿要不细扒还只当是各路机构“抢业务”,但仔细查查那些广告背后的公司,才发现猫腻才多呢。很多网站备案信息一查,居然是一堆曾在P2P圈里风生水起的老玩家。你没听错,就是那些昔日网络借贷平台,几个雷一响,跑路的跑路,暂停的暂停。奇怪的是这些公司现在改头换面做“助贷”,工商信息一翻,经营范围干净得很,连金融、网络借贷啥的都没批,连助贷相关资质都不够。甚至注册资本压根达不到要求。换句话讲,干的本质还是之前那些灰色地带,玩法更隐蔽。
再说那些“高大上”的短视频广告,点进去,给你一个能填贷款申请的界面,也是老P2P的路子。主页面都是“最高能借多少钱”,点进去只要填完资料就能来钱似的。可实际上一看,给你画个大饼而已,具体能不能批下来,还是过他们“资质评估”的关。说是能借一两万,最后批下来连个千八百都够呛。你要说这不是忽悠,那真的是活在梦里。“批了就能贷”,实际上套路深得很,说不定就是骗你填资料,吸引流量,结果批不下来还背一堆电话推销甚至信息泄露的风险。说到底,这和那些“你已获批贷款50万,速点此链接”短信区别也不大,都是套路满满,专挑急需用钱的人下手。
有些人问,这类型的套路难道不算诈骗吗?其实界限还挺模糊,诈骗不一定非得一分钱不给你,也可能是先给点小便宜,让你继续深陷泥潭。实际上助贷这些路子很多都踩着法律“边界线”,让人防不胜防。更何况,现在这群转型“助贷”的公司明眼人一看,就是老P2P那批人另起炉灶。但本质业务模型一点没变,就是把老套路包装一下,平台做着助贷,背后换个备案。
不少网友吐槽,刷短视频一天下来“助贷广告霸屏”,“一看就是兄弟公司上阵”。这些平台经营主体什么都没有批过,金融信息服务、网络借贷中介、助贷业务全都缺资质。有的玩“借壳”,背后挂个小贷公司或保险公司,似乎就合法了。可说到底,只要业务由没有资质的公司主导,这玩法跟灰色那边差不多,还特别爱打擦边球。这不是明晃晃的“伪装式经营”吗?光是看一看,那些所谓的“资金方”也常常是异地小贷公司,远程操作,风险全甩给客户。
那你会问,“借壳”这种模式咋就那么流行?其实本质就是为了规避风险。你想啊,公司法白纸黑字写着一条,“公司只允许在注册的经营范围里办事”。这句话啥意思?就是你有啥证就干啥活,不能跨界乱来。比如你开餐厅,就不能突然办起摩托车修理站,你注册金融信息服务公司,也不能隔壁贷款中介的业务全揽过来。助贷公司借着“自己开的小贷公司或者保险公司”的壳子,来帮本体平台搞贷款中介。这在法律上属于绕路开车,硬生生把本不该办的业务搞起来,说白了就是“曲线救国”。
光看表面,公司A出广告接客户,实际业务操作全在公司B(通常是小贷公司或保险公司),两者其实各自独立法人财产,经营决策也完全不搭界。就像同桌借你的橡皮你能帮抄卷子吗?各做各的事,谁都不能越界。这样一搞,客户点进广告,搞不清到底谁负责、谁承诺,出了问题追责无门。其实助贷公司钻的就是监管的漏洞,用“壳”公司背书业务,说到底就是自欺欺人。但只要出了事,公司法和市场管理条例都不会放过他们,什么“责令改正”、“罚款”、“吊销执照”、“甚至刑事处罚”,都摆在那等着。
更辣眼的是,广告背后公司“借壳”做助贷,为的就是拉“风险隔离”,出了事推给小贷公司自己再装无辜。实际上超范围经营还准备随时跑路,一旦真闹出纠纷,客户维权起来麻烦得很。助贷公司只要一个“无经营资质”就能推卸责任,小贷公司自己再说“不是我在实际操作”,借款人一脸懵,这事儿到底找谁算账?这就是典型的“球踢来踢去”,客户两边受气,到头来还是“扛锅侠”。
信息隐私这一块就更让人怕了。有的平台专门收集手机号、身份证、住址这些关键隐私,等你填好了贷款申请,那些信息早就被平台收得妥妥的。助贷公司资质不全、监管不到,加上这些隐私保护啥都没有,真要是信息泄露,一通电话骚扰都算幸运,后头还有可能遇上电信诈骗、恶意催收、暴力讨债,客户安全面临风险升高。中招的人也不是没遇过,卧底进群调查发现不少人在短视频平台申请以后,连续接到各种金融推销电话,甚至信息被倒卖。这些平台靠着低门槛,收割了无数“小白”用户。
说到行业竞争,这种借壳助贷更没下限。正规机构要做贷款中介,自然要砸钱砸人砸管理,层层审批,每个环节都得对账合规。反观这些平台,成本低到离谱,风控也不管,广告一铺就能接单。等于用违规手段抢走了正规机构的“饭碗”,甭管多努力,老老实实做生意的公司全都被打压。行业里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本来能做好的服务被这些擦边球公司搅乱,搞得市场越来越乱。不光伤害市场环境,还影响公众对整个贷款行业的信任度,一出事就是一揽子坏账、信用危机。
这些助贷平台因为藏在监管阴影里,业务流程全不透明。短视频玩起广告推广,“高息诱惑”到处都是。夸张点的露骨虚假宣传、不合规的贷款合同、粗暴催收、甚至高利贷模式全都混在一起。你说金融市场能不乱吗?更相当于给不法分子递刀子,借着看似小额的助贷业务,扩散成区域性风险。
别忘了,被借壳的小额贷款公司、保险公司其实也不是全然无辜。一旦助贷平台闹出大事,比如短时间内大规模逾期,涉嫌非法集资,监管查下来,小贷公司在法律和名声上的风险也跑不了。那些合作“借壳”只是后台打算盘,真要法律追责,连坐制度也有可能。助贷平台负责人如果把非法经营罪、合同诈骗玩得太溜,这锅可不是自己一个公司能背的。更别说短视频平台,如果明知道无资质公司还帮忙推广,钱没赚到几个,责任倒是一身一嘴,也能被认定是“违法共谋”。
老实说,现在大家对这些“低息贷款广告”越来越麻木,都是“能借就行”的心理,其实全都是虚高。背后的链条不透明,合作方真实身份搞不清,合同陷阱防不胜防,更别谈出了问题能不能顺利维权。大多数人平时压根不看法人资产、工商注册、经营范围这些玩意儿,结果悲剧轮流上演,最后钱没借着,隐私还搭进去了。
这门生意的风险和隐患说不完,监管必须升级,否则这种“助贷借壳”现象只会蔓延。财务信息披露、信息保护、业务办理全方面加强。以后谁动不动就低息贷款上广告,平台最好也提醒“风险提示”,别光想着广告费,不管用户死活。
说到底,助贷行业只有依规合规才能健康发展,广告要真实,平台要有资质,用户也别轻信套路。刷短视频新世界很美,但借钱还是得擦亮眼,借壳式的助贷那条路,可不是谁都能走得安稳。
话说到这里,你还会轻易点进那个“低息贷款”的视频广告吗?真想贷款,你会怎么看待背后的公司资质、业务模式和风险?你愿意相信这种短视频霸屏式的助贷宣传吗?欢迎大家评论说说自己的看法!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