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餐厅禁令”,划伤医疗公平的基石
2025年8月9日中午11:45,陕西榆林市中医医院,刚结束上午查房和病历书写的规培医生小陈拖着疲惫的身体冲向患者餐厅。推开门的瞬间,眼前是空荡的餐盘和零星沾着菜汤的餐盒。工作人员正麻利地收拾着最后几个餐盘:“十点半开饭,现在都几点了?明天赶早吧。”他默默拿起手机,拍下空荡荡的取餐台,发给了昨晚一起吐槽医院新规的同伴。几小时后,这张照片引爆了互联网。
一、一纸通知掀起的风波
8月8日,一份盖着陕西榆林市中医医院公章的通知(便函2025-210号)在网络曝光。文件冷冰冰地宣布:自8月20日起,规培生、实习生及后勤人员禁止进入职工餐厅就餐,统一被安排至患者餐厅。这份以“规范就餐管理”为名的通知,既未说明具体原因,也未考虑现实可行性。
矛盾焦点迅速浮出水面:患者餐厅上午10:30开放,而规培生最早也要11:30下班,忙碌时甚至拖到12:00才能离开岗位。等他们匆匆赶到餐厅,面临的常是冷菜残羹,甚至“只能吃剩饭”。更现实的是——患者餐厅座位本就紧张,高峰期(11:30-13:00)与规培生下班时间完全重叠,工作人员甚至优先清理未取餐的餐盘,导致剩余食物质量难以保障。
舆情发酵后,医院上演了一出“回应罗生门”:
医院办公室将责任推向营养膳食科:“是他们发的通知”,但该科室电话始终忙线,拒绝回应;
医政科称“已向分管领导及院长汇报,正在开会研究”,却未提出具体时间表;
榆林市卫健委仅表示“将督促医院说明情况”,再无下文。
直到舆论沸腾,院长杜光勇才现身解释:分流是因“职工餐厅区域狭小、就餐人员众多”,并强调“两个食堂饭菜价格都一样”。最后他宣布:“这只是此前的想法,现已决定取消,不会实施。”
二、粗暴管理:当制度碾过尊严
院方轻描淡写的“分流逻辑”,暴露的是管理思维的懒惰与冷漠:
时间冲突视而不见患者餐厅的供餐时间与规培生工作时间存在明显断层,政策制定者却未调整供餐节奏或增设窗口,简单将规培生“驱逐”至不适配的就餐环境,本质是管理上的“一刀切”。
身份标签背后的歧视链通知将规培生与后勤人员并列“降级”到患者餐厅,却在工作中要求他们承担与正式医生相近的职责:查房、手术协助、病历书写、甚至单独值班。这种“干活时是医生,吃饭时是外人”的割裂,被网友讥讽为赤裸裸的“阶级划分”。
成本转嫁的算计职工餐厅通常享有更高补贴,而患者餐厅需自负盈亏。将规培生推向患者餐厅,实则是将成本压力转移给弱势群体。若真为“分流拥堵”,为何不提供错峰就餐、增设窗口或发放餐补?
三、寒潮暗涌:规培制度的结构性伤痕
这场“餐厅门禁”风波,揭开了规培群体长期被漠视的生存困境:
身份困境:责任与权利倒挂规培生介于“学生”与“职工”的灰色地带——承担日均10-12小时的高强度临床工作,月均补贴仅3000-5000元(多地甚至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却被排除在职工福利体系外。榆林该院此前就禁止规培生使用医生休息室饮水机、进入办公室休息,将他们视为“次级劳动力”。
系统性歧视的蔓延类似事件绝非孤例:云南某医院曾禁止规培生进入自助食堂,还将他们的电动车“驱逐”至院外收费停放。这些赤裸裸的“区别对待”,折射出医疗系统对年轻从业者的制度性傲慢。
人才根基的腐蚀当年轻医者在疲惫工作后连热饭都吃不上,职业尊严被碾碎成“剩饭”时,网友的质问振聋发聩:“若基础尊严都无法保障,何谈医者仁心?” 长此以往,寒了心的不仅是规培生,更是医疗事业的未来根基。
四、破局之道:从“撤通知”到“正尊严”
院长一句“取消实施”远不能平息众怒。要缝合这道尊严裂痕,需系统性行动:
短期必须做实权益保障同步患者餐厅供餐时间与规培生下班节奏,或开放职工餐厅限时段准入;明确餐补标准,确保热餐供应。
长期要打破身份隔离将规培生纳入职工福利体系,废止就餐、休息区的“隔离政策”。卫健委需将待遇公平纳入规培基地考核,依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强化督查。
文化层面重构价值认同规培生是临床运转不可或缺的“螺丝钉”——他们独立接诊、值夜班、参与手术,患者眼中他们与正式医生并无区别。医院必须摒弃“用人不养人”的功利思维,真正践行“医者尊严始于院内平等”的理念。
结语:那一口热饭,照见医疗的温度
当院长杜光勇宣布撤回通知时,榆林中医医院的舆情危机或许暂告段落。但这场风波的真正终结,不在公章文件的废止,而在某天中午,当规培生小陈冲进餐厅,捧起一碗属于他的、热气腾腾的饭菜。
医疗体系的公平,不在宏大叙事,而在每一张餐桌的方寸之间——当医院用“餐厅门禁”划分人群时,划伤的不仅是年轻医者的心,更是整个行业赖以立足的仁爱基石。让规培生吃好一顿饭,不只是管理问题,更是对医疗未来的投资:唯有关怀者被关怀,奉献者得尊重,才能让白大褂下的热血,永远滚烫。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学予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