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夏天,北京的展会总是热闹非凡。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刚刚落下帷幕,651家企业和机构从全球75个国家、地区齐聚一堂,其中境外参展商占比高达35%。在这场汇聚世界目光的盛会上,日本“玻璃大王”AGC(艾杰旭)已经是第三次现身了。这家曾经靠玻璃闻名世界的百年企业,这次却带着八款面向新能源与前沿科技的新产品亮相——有人好奇:一家老牌日企,为何如此执着于中国市场?又为何频频发出“希望携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信号?
如果你还以为AGC只是做窗户和车窗玻璃,那就太低估它了。AGC如今不仅仅生产传统建筑或汽车用玻璃,更将触角伸向电解水制氢、固态电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数据显示,中国在这些产业上已稳居全球第一,比如2024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16万辆、电解水制氢设备出货量也遥遥领先。正因如此,AGC选择专门在智能网联汽车专区布展,并带来了用于激光雷达、传感器等关键部件的新材料。
但现实远比想象复杂。在过去,日本企业常常把中国当作制造基地,把工厂设在这里,然后出口到全世界。但时代变了,中国不仅有强大的生产能力,还拥有自主研发与创新实力。这让像AGC这样的跨国公司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是继续做简单代工?还是更深层地参与到技术开发和供应链协同之中?岛村琢哉,这位被称为“玻璃大王”的掌舵人直言不讳:“我们希望通过链博会这个平台,让更多中国伙伴了解我们的新技术,一起开拓全球市场。”
细看他们带来的新品,不难发现背后的战略转型。例如,在锂电池领域最重要的成分之一六氟磷酸锂,就是依赖于化学元素氟,而AGC恰恰擅长这一块。“加入一点点氟,就能让药品或者材料变得非常稳定。”岛村琢哉的话听起来轻描淡写,但业内人士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核心原料话语权,是新能源赛道里最硬核的底气。
当然,中国市场竞争极其激烈,无数本土企业涌入新能源、新材料赛道,价格战此起彼伏。“短期来看价格优势很重要,但真正可持续的是不可替代性。”岛村琢哉坦言,他们要尽早嵌入客户产业链,从源头参与定制开发,用服务和差异化赢得客户青睐。有网友评论说:“现在买辆国产车,全液晶仪表盘早就是标配,这背后其实藏着无数上下游供应商‘暗战’。”
再回头看整个行业格局,如今国际环境风云变幻,有人担心跨国公司的业务受冲击。但从数据来看,仅仅在中国,AGC就有14家公司、6000多员工,与TCL等龙头合资不断加码投资。据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他们对华累计投资已超千亿日元。这不是一句口号式承诺,而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信任。
那么,中日合作到底还有多少空间?不少专业人士认为,“双赢甚至多赢”才是未来主旋律。一方面,中国作为唯一一个除日本总部外实现全产业布局的大本营,对外资来说安全感十足;另一方面,日本老牌制造业积累深厚,在基础科学与精密加工领域依然有独特优势。如果双方能够打破壁垒,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应对动荡中的全球供应链挑战,无疑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归根结底,一场展会只是序章,中日之间如何携手并进,还需时间检验。不过,每一次握手都是新的开始。当你下次坐进国产新能源汽车时,会不会想到那块高清显示屏背后,其实藏着一段跨越山海的合作故事呢?面对变化莫测的大环境,你觉得中外科技联手还能擦出怎样火花?
#AI热点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