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日旅游警告一出,日本雪季商户全军覆没,2.2万亿日元损失谁来买单
11月14日官方通告甩出来,提醒大家近期别去日本。消息炸开锅那一刻,不少人还在琢磨是不是“外交施压”,但细看现实,这年头真敢冲着高市早苗的风头往日本跑的人,还能剩几个?
今年春天开始,针对中国游客的恶性袭击新闻隔三差五就冒出来。现在反华情绪持续升温,高市早苗支持率一直飙到80%多。光是生命财产安全这一条,就足够让普通人打消了赴日念头。
想省钱也别指望有好结果。从明年起,日本景点推“双重定价制度”,本地人一个价,外国游客另一个价,而且后者贵得离谱。这事儿还可能扩展到更多地方。一旦退税政策取消,日本旅游性价比直接归零。本身吃住交通就不便宜,再加这些新花样,就是摆明了要把路堵死。
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说,本来冬天准备滑雪购物,现在宁愿机票费打水漂也坚决不去了。这种纯粹情感宣泄,比经济账更难逆转——你管不了别人,但绝不会让自己的钱流向这个市场。
航空公司很快跟进,一夜之间纷纷宣布涉日本机票可免费退改。有些航司客服电话几乎被挤爆,全是问怎么退票、改签的。旅行社那边场面更加激烈,以前每逢冬季就是去北海道滑雪旺季,今年却只剩下订单大幅缩水和九成客户主动取消行程这种冷清局面。
原本靠中国客源过冬的日本旅游业这回真的碰上双重寒潮。不仅订单掉了一大截,有些商家连机场都见不到几个中国人的影子。本地银行人士预估,今年因为这波事件可能会损失高达2.2万亿日元,GDP预计下跌约0.36%。高端百货公司管理层直言,对营收影响巨大,中国顾客比例依旧居高不下,如果形势短期内无法扭转,公司难逃亏损命运。
过去几年里,日本GDP表现已经挺疲软,这次更像是在伤口撒盐。如果再遇上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制裁,那才叫真正麻烦来了。目前只是个警告,就已引发行业连锁反应:游客减少、收入下降、项目停滞甚至裁员增多,各类社会问题随之涌现。对很多小型企业来说,没有“中国钱袋”撑场,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冰雕和积雪,却等不到热闹的消费盛宴。
曾经,每到冬季,中国游客扎堆奔赴北海道或东京,人气堪比当地居民。“平均每位中国旅客能花三万块人民币”,这样的数据让韩国都羡慕哭了。今年情况彻底变脸,无论是奢侈品专柜还是民宿酒店,都陷入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一部分受访商户透露,以前热门产品需要提前预约,现在根本没人排队抢购,新鲜空气倒是吸饱了。
其实国内替代选项越来越丰富,比如东三省哈尔滨冰雕秀,还有海南免税体验以及港澳奢侈品牌采购,都完全可以填补“出国游”的空白。而且成本低、更贴合国人口味,也不用担心各种突发风险。所以对于精明消费者来说,把钱包留在国内或者熟悉地区,是实打实划算选择,不用纠结什么所谓“躬匠精神”。
至于背后的链式效应,从政坛骚动延伸到基层生活,每一步都是危机四伏。当中方发布警告,只需轻轻一点按钮,大批潜在消费瞬间蒸发,让整个行业陷入恐慌模式。有些业内人士坦言,“如果中方进一步升级措施,我们真的无力承受。”而目前局势远未平息,只凭表面安抚,很难重新赢得信任与安全感。
站在时间节点观察,可以发现此次事件并非孤立爆发,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叠加导致。从政策调整,到民间态度变化,再到舆论风向倾斜,每个环节互为因果,相互牵制。不止一次有人提及:“以前觉得去日本方便又划算,现在只觉处处掣肘。”如今面对如此严峻挑战,要想恢复昔日繁荣,仅靠口号喊话显然是不够的,更实际的是如何解决核心矛盾,让外部环境重新变得友善可信,这是所有相关方面亟需思考的问题所在。
纵观当下,多数旅企与商家已进入观望状态;即使偶尔有乐观声音,也很快被现实浇灭。在没有明确改善迹象之前,无数原计划出行的人都会选择按兵不动,将手中的预算投向更靠谱目的地。而那些曾经押注于旺季红利的大型集团、小型门店,如今不得不接受残酷事实:一年辛苦筹备全白费,“双重寒冬”成为他们共同写照,这种压力正逐步蔓延至各行各业深层角落——不是说干脆放弃希望,而是真的走到了十字路口上,每一步都要慎之又慎,否则稍有疏忽,就是满盘皆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