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新闻动态

农业保险赔付标准为何与农民实际损失差距这么大?
发布日期:2025-11-21 23:17 点击次数:142

**"一亩玉米投入上千元,遭灾只赔9块钱,这保险保的到底是农民还是保险公司?"**河南周口农户张勇的质问,揭开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残酷现实。今年秋收季,他622亩绝收玉米仅获赔16165元,折合每亩9元,而保单上赫然写着"最高保额950元/亩"。这场财政补贴超80%的惠农工程,为何成了让农民心寒的"数字游戏"?

河南秋收绝收现场:保险失灵背后的民生困境

郸城县的玉米地里,发霉发芽的作物泡在积水中。张勇的遭遇并非个案——按照完全成本保险条款,绝收情况下本应获得950元/亩赔偿,但实际赔付金额却出现断崖式落差。记者调查发现,保险公司采用的"最高赔偿标准×损失率×受损面积"计算公式中,损失率认定成为关键掣肘。尽管张勇的玉米受损率超80%,理应视为全部损失,但核损结果却大幅缩水。

更令人费解的是保费流向。以玉米完全成本保险为例,农户自缴保费仅占20%,其余由各级财政补贴。但固镇县查处的案件显示,部分村干部通过虚报面积、重复投保等手段,四年间就套取理赔款1.5万元。财政资金在基层执行中,正遭遇"跑冒滴漏"的严峻考验。

赔付标准拆解:财政补贴与农民获利的"剪刀差"

2024年全面实施的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理论上能覆盖物化成本、地租和人工费用。但现实操作中,保险公司往往通过技术手段压低损失率评估。广西凭祥市查处的案件更为典型:保险公司业务员与村干部合谋,通过虚报种植面积骗取财政补贴50余万元,形成了一条"财政输血-机构截留-权力分肥"的利益链。

核损技术的滞后加剧了不公。当前主要依赖人工查勘的定损方式,给了操作空间。丹江口市检察院调查发现,某保险公司工作人员串通农技站,用虚假灾害鉴定骗保,暴露出"纸上定损"的漏洞。而普通农户既不懂理赔申报流程,更无力对抗专业机构的条款解释权。

重构保障体系:让农业保险真正回归"稳压器"定位

江苏、四川试点的"遥感定损+地面抽查"模式或许指明方向。通过卫星影像比对与实地抽验结合,丹江口市已推动建立《农业保险监督管理办法》,实现保费补贴全流程追溯。技术上,需建立损失率与市场价格的动态挂钩机制;监管上,要打通财政、农业、银保监的数据壁垒;执行上,应强制推行保险条款解读制度,利用"监督一点通"等平台公示理赔信息。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本意是"不让种粮农民吃亏",但若不能斩断利益截留链条,再高的财政补贴也难解农民"九元之痛"。当惠农政策沦为少数人的提款机,我们损失的不仅是当下的粮食收成,更是亿万农民对制度的信任。

#热点观察家第13期#

电话咨询
微信咨询
微信:
意昂体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