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米长队蜿蜒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外,人们手捧黄白菊花,安静等待进入缅怀室。
杨振宁离世的消息传来,这所与他有着近百年缘分的学府用最庄重的方式送别大师。
清华大学将官方网页头像换为黑白色,并在杨振宁工作的高等研究院设立缅怀室。 前来吊唁的人群排起长队,手中的黄白菊花很快堆满了房间。
杨振宁与清华园的缘分可以追溯到他七岁那年,当时他随父母搬进清华园居住,一住就是八年。
多年后出国学成归国,他再次回到清华园,成为清华大学教授和高等研究院名誉主任。 杨振宁曾形容自己的人生“是一个圆”,起点与终点都在清华园。
在清华园,杨振宁迎来了人生第二春。 八十二岁高龄时,他与二十八岁的翁帆步入婚姻殿堂。
这段相差五十四岁的婚姻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但两人并不在意外界的眼光。
他们知道让彼此走到一起的是爱情。
杨振宁的友人王征透露,杨振宁生前有一个未竟的心愿——没能以中国公民身份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
王征曾担任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是杨振宁的多年好友。
他在采访中表示,杨振宁在物理学上的成就远不止于为他赢得诺贝尔奖的“宇称不守恒”发现。 真正奠定其科学史地位的是“杨-米尔斯理论”。
这一理论是他与罗伯特·米尔斯于共同提出的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被视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
令人遗憾的是,诺贝尔奖委员会曾专门向杨振宁索要了杨-米尔斯理论的资料。
王征回忆说:“我有一次曾经问先生,诺贝尔奖是不是不可以第二次获得? 他淡然地回答说:没有这个规定,只是他们还没给我。 ”
这个回答既透露出杨振宁的自信,也展现了他的豁达。
朋友们听闻诺贝尔委员会索要资料的消息都很激动,期待他能再次获奖,但这一愿望最终未能实现。
杨振宁之所以如此希望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与他的身份转变有密切关系。
年他获得诺贝尔奖时持的是中国护照,但后来加入了美国国籍。 直到后来,他放弃美国国籍,正式回归中国国籍,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征强调:“如果二度获得诺奖,将是以中国公民的身份获得。 ”这对杨振宁而言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关乎对国家的报效。
杨振宁曾因加入美国国籍而遭到父亲冷眼,这一直是他心中的一个结。 回归中国国籍,也是他对父亲的一种告慰。
在朋友眼中,杨振宁不仅是一位科学巨匠,更是一位充满生活情趣的长者。
即使年过百岁,他仍然保持高度自理能力,抗拒被人搀扶照顾。
他曾谈起自己上洗手间摔跤的事情,语气云淡风轻,但这一跤实际上严重影响了他后来的健康状况。
杨振宁九十多岁时还能自己开车,闲暇时喜欢写毛笔字陶冶情操。
在他103岁生日时,房间里挂满了与“大寿”相关的对联,洋溢着传统文化的气息。
这些生活细节展现了他作为科学大师之外的另一面——一个热爱生活、保持独立的普通老人。
杨振宁与翁帆的缘分始于多年前的夏天。
当时,汕头大学组织召开物理学大会,杨振宁带着妻子杜致礼应邀出席,负责接待他们的正是大学二年级的翁帆。
杨振宁后来回忆道:“致礼和我立刻就喜欢翁帆,她漂亮、活泼、体贴,而且没有心机,英文说得极好。 ”这次会面后,双方偶有联络。
翁帆大学毕业后有过一段婚姻,但不到两年就宣告破裂。
后来,她与杨振宁重新取得联系,关系逐渐密切。 经过多次见面了解,翁帆对杨振宁从崇拜逐渐转变为爱慕。
两人结婚后,翁帆对杨振宁的照顾无微不至。
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评价说:“杨振宁目前的健康身体,跟翁帆婚后的照顾绝对分不开,翁帆绝对是有功劳的。 ”
杨振宁也曾在采访中称翁帆“是一个非常‘自然’的人”。
在婚姻生活中,杨振宁展现了一位智者的远见。 他公开谈到赞成自己去世后翁帆再婚。
翁帆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不高兴地回应:“我当然不会,你怎么可以这样讲! ”杨振宁则解释道,人生复杂,没有绝对的对与不对。
他说:“赞成你将来再婚,是年纪大的杨振宁讲的;年纪轻的杨振宁,希望你不再结婚。 ”这种既大方又“自私”的表态,展现了他对爱情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关于孩子的问题,杨振宁也有着长远的考虑。 他认为两人不适合要孩子,因为他担心如果有一天自己不在了,翁帆一个人带孩子会很困难。
这一决定体现了他对翁帆未来生活的周全考虑。
杨振宁离世后,不少人担心翁帆的未来生活。 但事实上,翁帆在学术上也有自己的建树。
她拥有清华大学建筑历史系博士学位,曾与杨振宁共同出版书籍《曙光集》和《晨曦集》。
此外,她还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如《英国乔治时代建筑师索恩作品中体现的“个性说”探》等。
在翻译方面,翁帆也展现出卓越才能。 她与杨振宁共同为广州亚运会会歌《重逢》译写英文歌词,他们的版本因更为传神而被采纳。
这些成就使翁帆不仅有资格作为杨振宁的伴侣,更能在学术领域独立发展。
杨振宁离世后,翁帆在《光明日报》撰文悼念。
她的文字简洁而充满力量,表示杨先生离开时一定很欣慰,他一生为民族、国家及全人类的发展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杨振宁的晚年生活中,翁帆不仅是他的妻子,更是学术上的合作伙伴。
她曾表示,与杨振宁共同生活的岁月里,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影响了她,称“他是我生命中的带路人”。
杨振宁的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他留下的科学遗产和人生智慧将继续影响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