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榆中校区的师生,正被一条40公里的通勤路难住——每天往返要花2到3小时,有老师因为这压力连调岗都提了,这事儿听着就让人揪心。你想啊,老师早上天不亮就得出门赶车,到了校区刚喘口气就得上课,晚上拖着疲惫往回赶,哪还有精力琢磨教学细节?学生更别说,想找老师请教问题,得先算着老师通勤的时间,实习更是要往返50公里,一天下来大半时间都耗在路上。
这困境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年间校区建设跟着兰州“东扩”战略走,本想着能借势发展,可后来城市重心转向秦王川兰州新区,榆中片区慢慢就边缘化了。现在校区周边连个像样的大型超市、连锁餐饮都难找,学生想买点生活用品都得凑周末去市区。
更关键的是交通,新区有中川城际铁路,半小时就能畅行,可榆中这边只能靠K902路公交车撑着,早高峰遇上堵车,原本1小时的路能硬生生拖到2小时。校园里的微公交倒是能解决短途出行,可出了校门还是白搭,根本解不了对外交通的燃眉之急。
为了缓解这问题,学校和相关部门也没少下功夫。寒暑假会开点对点的校园直通车,能到火车站、机场,可这只解决了阶段性需求,平时上课通勤还是老样子。901路、905路公交车也加了运力,可路就宽,遇上交通事故或者修路,该堵还是堵。大家最盼的还是地铁4号线,2023年就被纳入远期线网了,规划全长约51.6公里,可二期建设的批文至今没下来,这盼头就像挂在眼前的果子,看得见摸不着。
交通不畅带来的影响慢慢显出来了。教师离职率比前些年高了,有老师坦言“通勤消耗的不只是时间,还有对工作的热情”;学生的实习机会也受限制,市区的好实习单位不少,可谁愿意每天花3小时在路上折腾?网上也吵翻了,有人说榆中校区安静,利于科研搞学术。
可更多人反驳,“留不住人才的安静,再学术又有什么用?”反观外地,合肥对中科大那是全方位支持,交通配套跟着学校需求走;重庆靠便利交通搞起了高校聚集区,师生通勤从来不是难题,对比之下,兰州大学这困境更让人着急。
其实地铁4号线才是破局的关键。按照规划,它要连接雁滩路到夏官营大学城,设计成市域快线,还能和1号线衔接,要是建成了,通勤时间能缩到30分钟内,这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每天给师生多出来2小时,能多备一堂课,能多改几份作业,学生也能有更多时间参与实践。
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带动榆中生态创新城发展,吸引更多人来这里工作生活。而且兰州地铁已经有日均70万人次的运营经验,清傅公路也在强化路网支撑,省发改委还和兰州大学签了协议,明确要推进4号线建设,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基础。
当然,解决问题不能只等地铁。短期来看,扩大“小兰约车”平台的应用,多开几条高频次的通勤专线,能先缓解一部分压力;中期可以推动兰渝铁路夏官营站增加动车组停靠,再整合周边公路网络,让出行多些选择;长期就得把4号线建设纳入兰州“北拓东进”战略,跟着产业布局同步推进,再参考新区的户籍政策,吸引更多人才往榆中聚集。
说到底,这40公里的通勤路,算的不只是距离,更是师生的时间成本,是高校发展的机遇成本。兰州地铁日均70万人次的运力,证明有运营能力;省发改委的协议,证明有政策支持,缺的只是把“远期规划”变成“当下行动”的速度。各位读者,要是你每天得花3小时在通勤路上,不管是上班还是上学,你能坚持多久?又希望能有什么解决办法?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