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刷手机的时候,有没有过那种感觉,看到一个标题,脑子里第一反应是:扯犊子呢?
“美媒警告:中国导弹可摧毁90%美军战机”,就这种。
听着跟好莱坞大片的宣传语似的,要么是来骗流量的,要么就是喝多了。
但你还真别急着划走。
这事儿最骚的地方在于,这话不是某个十八线小报瞎编的,而是从五角大楼自己的兵棋推演里漏出来的。
对,就是那帮全世界最懂打仗的人,关起门来在超级计算机上模拟,真要在台海那边碰一下,会是个什么结果。
结果,电脑屏幕上冷冰冰的数据,差点把自家将军们的心脏都给干停了——部署在亚太前线的那些宝贝疙瘩,十架里有九架,根本等不到鹰啼长空,就得在机窝里直接报销。
这画面感,简直绝了。
你想想,一架F-35,浑身上下都是高科技,隐身涂料比黄金还金贵,结果呢?
它最大的天敌,可能不是另一架战斗机,而是它屁股底下那条傻乎乎的跑道。
只要跑道被“东风快递”之类的玩意儿来上几发,给你炸出几个大坑,你就是个长了翅膀的拖拉机,照样飞不起来。
这背后,哪是简单的武器对比,这简直就是一场降维打击的预演。
咱们把时间往前倒个二十年。
那会儿的美军,什么画风?
横着走。
航母战斗群在你家门口溜达,跟逛自家后花园似的;B-2轰炸机从美国本土起飞,能把炸弹扔到地球上任何一个不想跟他们做朋友的地方。
他们的字典里,全是“先发制人”、“外科手术式打击”这种词儿。
那股劲儿,就是“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一种绝对的、不容置疑的进攻姿态。
可惜啊,地主家的余粮,也有吃完的一天。
当他们还在回味冷战胜利的香槟味儿时,我们这边正埋头干活,疯狂“种蘑菇”——哦不,是疯狂研发各类中远程弹道导弹。
等他们回过神来,突然发现,自家在第一岛链上辛辛苦苦攒了几十年的基地,从关岛到冲绳,一夜之间,全都成了我们导弹射程内的“豪华靶位”。
这下,攻守之势,彻底颠倒了。
以前是你堵着别人家门骂街,现在是别人家里有几百根能随时敲碎你家玻璃的棍子。
于是,美军的战略,就从一个进攻性的猛男,变成了一个被迫玩塔防的宅男。
你看他们又是部署“萨德”,又是升级“爱国者”,本质上都是在给自家基地叠甲,心里慌得一批。
可问题是,这甲,太贵了。
一枚“标准-3”拦截弹,三千多万美元,还不一定拦得住。
这是什么概念?
这就好比你花了一辆兰博基尼的钱,去挡一颗别人用一辆五菱宏光的成本造出来的子弹。
打消耗战?
美国那复杂的军工复合体,算盘珠子都快盘冒烟了,也算不清这笔账。
更逗的是,他们连盖个结实点的“车库”都费劲。
美军在亚太的很多基地,飞机都是露天趴着,像菜市场的白菜一样。
想修点坚固机库?
国会山那帮老爷们天天为了预算吵得不可开交,8500亿美元的军费,听着吓人,可分到印太基建上的那点钱,还不够华尔街大佬们一年的分红。
所以你看,这就成了一个死循环。
飞机越先进,就越怕死在地面上;基地越脆弱,这些金疙瘩就越没安全感。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了,这背后是整个国家战略惯性、官僚主义和财政困境的集中体现。
这事儿也不是没发生过。
你看俄乌战场,2023年8月,乌克兰一架小无人机,晃晃悠悠飞了650公里,直接把俄罗斯一架图-22M3战略轰炸机给烧了。
这记耳光,抽得全世界所有空军的脸都火辣辣的。
它告诉所有人一个朴素的道理:不管你的飞机多牛,只要它停在地上,那就是一堆肉。
说白了,我们这些年闷头发展的,就是一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非对称战术。
你强在海空一体的机动作战,那我就专门打你的支撑点。
你的航母厉害,我就发展反舰弹道导弹;你的隐身飞机牛,我就在你还没起飞的时候,先把你机场扬了。
这套玩法,突出一个“专治各种不服”。
所以,当美媒发出那声“90%战机被毁”的惊呼时,咱们也别太当回事儿。
这与其说是对我们的吹捧,不如说是对他们自己内部的一次呐喊和警告。
它说明,那个靠几艘航母就能在全世界横行无忌的时代,可能真的要翻篇了。
新的游戏规则,正在被书写。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面对这种“掀棋盘”式的玩法,美国人还有什么后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