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的上海,霓虹闪烁的百乐门背后,无线电波传送着关乎国家存亡的密码。一部不同于传统的谍战剧《守护者们》于2025年9月23日登陆荧屏,由张一山、韩东君、张天爱领衔主演,讲述了一段非常规的谍战故事。
该剧以抗日战争时期为背景,却跳出传统谍战剧的严肃框架,创新性地融入喜剧元素,通过小人物的视角展现乱世中的信仰与坚守。错位身份与创新叙事《守护者们》开局即抛出惊人设定:潮声剧团龙套演员丁一(张一山饰)因相貌酷似盲眼密码专家李约瑟,被雇佣作替身。
阴差阳错间,军统情报员顾仰山(韩东君饰)挟持“李约瑟”时绑错正主。真身李约瑟意外死亡后,顾仰山决定将计就计,让丁一继续扮演这位密码专家。这一“替身设定”为谍战剧带来了新鲜元素。
丁一既非特工出身,又对密码学一窍不通,却要冒充盲人专家骗过日军的层层审查。这种 “菜鸟+老鸟”的错位搭档组合,为剧集增添了独特的戏剧张力与喜剧元素。剧中,张一山一人分饰两角。
留洋归来的密码学家李约瑟冷静沉稳,而龙套演员丁一则市井气十足。张一山通过语速等细节巧妙区分两个角色:李约瑟语速约3.4字/秒,彰显冷静气质;丁一语速可达6.0字/秒,凸显小人物的急躁与鲜活。历史背景与人物群像
《守护者们》将故事背景设定在1939-1940年的上海,当时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隐秘战场上的斗争暗流涌动。无线电成为战场上的重要武器,密码攻防战成为敌我交锋的关键战线。
韩东君饰演的顾仰山是权贵出身的情报员,他彻底颠覆了都市精英形象,以寸头西装的特工造型亮相,展现出特工特有的沉稳冷静。然而,他身处的体制内却充满着勾心斗角。同事曹元忠等人奉行“做人比做事重要”的官场哲学,将小人物丁一视为可牺牲的棋子。
张天爱饰演的冼碧云表面上是剧团老板或百乐门歌女,实则是地下情报人员。她一袭旗袍的造型将风情万种与冷静果断完美融合,证明情报战线上从无花瓶角色。剧集还通过精心制作的服装和场景还原时代风貌。主创团队制作了1000多套服装,采用手工彩染等定制工艺,以上层社会的精致奢华与平民的困苦形成强烈视觉对比。
创新突破与争议焦点《守护者们》打破传统谍战剧的多个窠臼。它以“错位搭档”解构英雄叙事,用市井气软化英雄的崇高,借细节真实重塑时代的肌理。导演杨文军在服化道上运用暖色调传递情感温度,并融入一镜到底等电影拍摄手法增强节奏感与代入感。
剧中几场重头戏如码头和巡捕房大战使用一镜到底,使观众沉浸其中。张一山的表演成为最大争议点。有评论认为,他将丁一这个小人物塑造得生动自然。也有批评声音指出其表演“浮夸”,与严肃的谍战氛围格格不入。
收视数据显示,该剧在北京卫视的收视率维持在0.2%到0.3%之间,网络播放表现也不尽如人意。这种争议反映了谍战剧创新面临的挑战:如何在保持类型核心魅力的同时融入新元素。
信仰与成长的核心主题尽管存在争议,但《守护者们》对小人物成长与信仰确立的描绘值得肯定。剧中的丁一最初贪财怕死,他接受任务并非出于民族大义,而是因为日军即将轰炸他母亲所在的白马湖。
“你清高,你厉害,你多厉害啊,像你们这种出身的人,衣食无忧,当然可以忧国忧民了。我们呢?我们可以吗?”丁一面对顾仰山劝说时的这番话,道出了乱世中小人物的真实困境。
随着剧情发展,丁一逐渐从贪生怕死的市井小民,成长为有信仰的守护者。这种转变不是概念化的,而是通过细腻的演绎展现的成长弧光。当这个习惯插科打诨的戏班子龙套,最终说出“暗夜将尽,黎明在前头”时,小人物的成长刺破荧屏。
“革命舞台上没有小角色,平凡人的坚守终将汇聚成黎明之光”。《守护者们》的英文译名“Keepers of Light”点明了精神内核——这些非典型英雄守护的不仅是情报密码,更是黑暗时代的微光。
当丁一最终不再需要假扮他人,在血火洗礼中确立自我价值时,剧集完成了对小人物史诗的最佳注脚。随着剧情推进,丁一、顾仰山和冼碧云这三重身份、三种出身的人物,将共同走向为家国而战的同一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