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芯片禁令一次次收紧,当“卡脖子”三个字成了中国科技产业的高频词,有谁注意到:江西两个“少年班学霸”用十年时间,在实验室里种下的种子,已经长成了中国AI产业的“心脏”?2025年9月,寒武纪一季度财报炸响资本市场——营收暴涨4000%,净利润3.5亿,股价从低谷时的100元冲到1300元。有人说这是“中国芯”的逆袭,也有人担心是资本泡沫。但剥开股价的狂热,陈云霁、陈天石两兄弟的故事,藏着比市值更重要的答案:中国科技突围,到底需要怎样的“长期主义”?
一、天才兄弟的“非典型”成长:互补性格里的技术基因
很少有人知道,寒武纪的“底色”,早在两兄弟的童年就定了调。江西南昌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电气工程师,母亲是中学历史老师——前者代表“精密的逻辑”,后者藏着“历史的耐心”,这两种特质,恰好刻进了陈云霁和陈天石的骨子里。
哥哥陈云霁是典型的“技术狂人”。9岁学完初中数学,14岁跳过中考直入中科大少年班,24岁博士毕业,25岁就成了“龙芯三号”主架构师。他的人生像被按了快进键,却唯独在“表达”上慢半拍——高考语文只考了80分,接受采访时总说“技术细节更重要”。弟弟陈天石则是另一种“天才”:16岁进少年班,25岁博士毕业,考研政治能拿87分,自嘲“在哥哥这个‘狠人’身边,学会了谦逊”。
这对相差两岁的兄弟,从小就活在“比较”里,却没长成“对手”。哥哥埋首实验室时,弟弟会帮他整理研究报告;弟弟出去谈合作碰壁时,哥哥会用公式推导“说服投资人的逻辑链”。2010年那个决定命运的下午,正是这种互补让“疯狂想法”落地:当时陈云霁在中科院计算所测试芯片,人工调试效率低到让他头疼,他突然问研究AI的弟弟:“能不能用AI设计芯片?甚至……做一款专属于AI的芯片?”
在2010年,AI还只是实验室里的概念,智能手机刚普及,“AI芯片”听着像科幻。但弟弟陈天石立刻懂了:“就像机器人开车,看到行人要0.1秒反应,普通芯片根本来不及。”为了说服中科院领导支持,两兄弟举了个最朴素的例子:“未来机器人满街跑时,总不能让它们‘反应慢半拍’吧?”
这种“技术理想主义”,后来成了寒武纪的“精神内核”。哥哥负责把想法变成电路图,弟弟负责把电路图变成“让人相信的未来”。就像母亲教历史时说的:“好的历史,是细节和大势的结合。”两兄弟的性格,恰好就是寒武纪最关键的“细节”与“大势”。
二、2010年的“疯狂”构想:当AI还在萌芽时,他们已看见芯片的未来
2010年的中国科技圈,还在为“4G手机”欢呼,没人意识到:AI将是下一个时代的“水电”,而芯片就是“发电站”。但陈云霁已经从芯片调试的低效里,看到了“专用芯片”的必然——就像电脑需要CPU,手机需要SoC,AI需要自己的“神经中枢”。
当时的AI计算,依赖CPU和GPU“兼职”。打个比方:CPU是“全能选手”,啥都能干但不精;GPU擅长并行计算,适合图像渲染,却不是为AI的“神经网络”设计的。两兄弟发现:AI的“深度学习”需要大量重复计算,就像工厂流水线,CPU/GPU相当于“一个人干所有活”,效率低还费电。他们要造的,是“AI流水线专用机床”——体积小、速度快、功耗低,专门处理神经网络计算。
这个想法在当时有多“疯狂”?中科院计算所的老领导回忆:“所里开会讨论时,有人说‘AI还没普及,造专用芯片太早了’。但云霁拿出数据:神经网络模型参数每10个月翻一番,现有芯片5年后就跟不上了。”最终,中科院拍板支持:给场地,给经费,让两兄弟组建团队。
为了验证想法,他们带着学生在实验室里“死磕”。2014年,第一代原型芯片流片(试生产),第一次测试时,识别一张图片要3秒——太慢了。团队熬了三个月,优化算法,把时间压到0.1秒。陈天石拿着测试报告去找投资人,用最通俗的话解释:“现在的AI芯片像‘走路’,我们的能‘跑步’,未来还要‘飞’。”
这种“提前布局”的眼光,后来被证明是寒武纪的“命门”。当2016年AlphaGo击败李世石,全球掀起AI热时,寒武纪已经有了两代技术积累——别人还在画图纸,他们已经能拿出样品。
三、从实验室到资本场:AI芯片的“烧钱”突围战
2016年,寒武纪正式成立。名字取自“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两兄弟想告诉世界:AI芯片将像5.4亿年前的生命一样,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但理想落地,第一步就得过“钱关”。
芯片研发是公认的“吞金兽”。流片一次要几千万,团队几十号人,工资、设备都是成本。中科院的拨款像“杯水车薪”,陈天石只能硬着头皮去融资。他的PPT做得“朴素”,投资人问“市场规模多大”,他答“未来所有AI设备都需要”,被吐槽“太理想化”。
转机来自“校友圈”。中科大少年班的人脉成了“敲门砖”: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听完技术演示,当场拍板投1000万;联想、OPPO的高管也是科大校友,听完“手机AI芯片”的构想,陆续跟进。最关键的“东风”,来自华为。
2017年,华为正在研发麒麟970芯片,需要一款AI处理单元(NPU)。寒武纪的方案让华为眼前一亮:体积小、功耗低,识别速度比同期GPU快10倍。最终,寒武纪1A芯片集成进麒麟970,成了全球首款内置独立NPU的智能手机芯片。那一年,华为Mate 10系列卖爆,寒武纪也“一战成名”——2017-2018年,手机订单占其营收的98%,几乎是“华为一手托举”。
但依赖大客户,就像“把鸡蛋放一个篮子”。2018年,华为推出自研AI芯片“昇腾”,寒武纪瞬间失去最大靠山,营收暴跌。这时,两兄弟的“性格互补”再次发挥作用:陈云霁带着团队闷头研发新一代芯片思元100,陈天石则跑遍全国找客户,说服联想、浪潮等服务器厂商试用。“最难的时候,账上只剩3个月工资。”一位早期员工回忆,“但没人走,因为都信两兄弟的技术。”
2020年7月,寒武纪登陆科创板,成了“AI芯片第一股”,发行价64.39元,首日暴涨290%,市值一度超过千亿。但资本市场的“热”,掩盖不了研发的“冷”:上市前五年,寒武纪累计亏损28亿;上市后五年,又亏了近40亿。2023年,营收7.09亿,研发费用却高达11.18亿——有人骂“骗子公司”,但两兄弟始终没松口:“芯片研发,十年才是起步。”
四、2025年的“库存逆袭”:当断供成为背景,现货就是底气
2025年一季度,寒武纪的财报让所有人“惊掉下巴”:营收11.1亿,同比暴涨4000%;净利润3.5亿,相当于2024年全年。更意外的是库存——27.55亿的芯片躺在仓库里,在普通行业这是“滞销预警”,在芯片“卡脖子”的当下,却成了“硬通货”。
这一切的背后,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叠加。“天时”是全球AI大模型爆发:DeepSeek、智谱AI等国内大模型公司急需算力,而美国对英伟达A100/H100的出口管制越来越严,寒武纪的思元370芯片成了“替代品”;“地利”是技术积累到了“临界点”:经过十年迭代,寒武纪的芯片能效比提升了20倍,能跑通大模型训练;“人和”则是供应链的自主——从设计到流片,寒武纪已经能绕过部分国外技术,实现“国产替代”。
陈天石在内部信里写:“库存不是‘压货’,是过去三年‘反周期投入’的结果。”2022年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时,团队就预判“断供可能常态化”,咬牙加大生产,甚至抵押部分资产囤货。现在,当同行还在等台积电排期时,寒武纪的现货能“即买即用”,这成了客户选择它的核心原因。
但比业绩更值得关注的,是“技术话语权”的变化。以前客户问“你们和英伟达差多少”,现在问“思元芯片能不能跑千亿参数模型”;以前投资人算“什么时候盈利”,现在算“市占率能不能到30%”。这种转变,印证了两兄弟的判断:芯片行业的竞争,从来不是“短期盈利”,而是“技术卡位”。
五、市场狂热与企业定力:从“低配英伟达”到“技术护城河”的清醒
股价从100元冲到1300元,寒武纪成了资本市场的“新神”。有人喊出“寒武纪=中国英伟达”,甚至反讽“英伟达是小寒武纪”。但两兄弟却异常冷静:陈天石2023年股价低迷时承诺“不减持1.195亿股”,至今一股未卖;陈云霁在实验室里贴了张纸条:“离真正的技术自由,还差10年。”
这种“清醒”,或许来自母亲的历史课。“历史老师总说,‘所有狂热都会退潮,只有沉淀下来的技术才是真东西’。”陈天石在一次采访中提到,“2020年上市时市值千亿,后来跌到百亿,我们就知道:市值是别人给的,技术是自己挣的。”
现在的寒武纪,正站在“两条路”的岔口:一条是被资本推着“赚快钱”,接更多短期订单,维持股价;另一条是继续“砸研发”,攻克2nm制程工艺,搭建自己的软件生态(就像英伟达的CUDA)。两兄弟选了后者——2025年二季度,寒武纪宣布将70%的营收投入研发,目标是“三年内让AI训练效率追上英伟达H20”。
这很难吗?当然。英伟达用了20年才建成CUDA生态,寒武纪要追,就得付出加倍的努力。但别忘了,2010年两兄弟提出“AI芯片”时,也没人相信他们能走到今天。就像哥哥陈云霁说的:“技术突围没有捷径,唯一的‘巧劲’,就是‘熬得住’。”
结语:中国“芯”的未来,在实验室的灯光里
有人问:寒武纪的故事,最该记住什么?是股价的暴涨,还是两兄弟的天才?其实都不是。最该记住的,是2010年实验室里那个“疯狂想法”,是2018年失去大客户时的坚持,是2023年亏损40亿时依然不减持的定力——这些“不被看见”的时刻,才是中国科技突围的“底色”。
现在的寒武纪,就像5.4亿年前的“生命种子”,刚经历“寒武纪大爆发”的初期。未来它能否长成“参天大树”,取决于能否守住“用AI芯片让机器人更聪明”的初心,取决于能否把“历史的耐心”和“技术的精密”继续刻进骨子里。
当美国断供的阴云还在,当“卡脖子”的焦虑未散,我们或许该给这样的企业多一点“时间”:不是看它今天赚了多少钱,而是看它有没有在实验室的灯光下,为明天埋下“技术的种子”。毕竟,中国科技的未来,从来不在K线图里,而在那些愿意“十年磨一剑”的人手中。
这,或许就是陈云霁、陈天石两兄弟,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答案”。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