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5年,一个本该春风得意的年代,却等来了历史上的一个寒冷瞬间。魏国皇帝曹丕,率数千战船气派地南下,目标直指东吴,仿佛志在必得。一场突如其来的“世纪寒潮”把所有人的豪情壮志打了个措手不及。你见过一支号称能横扫江东的水军,却被一条结了冰的河拦在门口吗?曹丕苦心策划的统一大业,到底是被自己的自信击倒,还是被老天爷捉弄一番?这一仗,究竟藏着多少未被说透的玄机?谁才是历史里的赢家?一切答案,且听我慢慢说来。
说到这场“南征”,可不是一个人唱独角戏。曹丕想要一雪家族耻辱,挥师伐吴,如同咱们小时候看武侠,主角带着兄弟闯江湖——但江湖不是小说,东吴领头孙权可不是省油的灯。两边较劲,不光是军事较量,还是心理战:曹丕觉得自己文武双全,“我不比你孙权差”,誓要为老爹曹操出头;可当年赤壁那场火烧,已经让魏家水军在东吴的江河水面上吃了大亏。即便曹丕摆出“一字长阵”,排出千余艘战船,气势汹汹,却始终有种“我只想证明我行”的劲头,好像为父争口气比什么都要紧。你说这样的斗气,是魏晋风骨还是少年意气?不妨讲到这儿先按下暂停,曹丕的信心真能抵过孙权的经验吗?后面还有“大瓜”等着你。
好戏,围观群众也不闲着。曹丕一边派出军队,一边高调诗词鼓劲,《广陵观兵》里海阔天空地夸自家水军,仿佛下一刻就要“平推江东”。大臣中却有人唱反调:蒋济提醒说,“现在可不是造反的好时候”,雨水不够、江河水瘦,几十里长的船队随时可能被困。每个将领都有自己的算盘:有人主张干脆放手一搏,直捣黄龙;有人心疼那些造了多年的战船,说砸了它们就是“砸了心血”;还有人想着屯田养兵,慢慢耗。就像我们打麻将,有人认为摸牌等好运,有人主张杀伐果断,这种意见不合,让人说不清到底谁对谁错。普通老百姓呢?更多在想:要是真能统一,战乱少点也好;可万一又是“赤壁重演”,那日子就更难过了。
眼看外表风平浪静,魏军在广陵列阵,曹丕一身龙袍,诗情画意。谁知道老天爷忽然变脸,来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寒流。淮河一夜之间结了厚冰,千军万马变成“冻傻”的江湖好汉,连喝水都要用刀劈冰。补给断了,号称江河上无敌的水军,成了岸上“不动”兵团。一旁蒋济掐指算天,“天气反常,别说打仗,回家都难”。有人开始后悔当初拍手的决定,队伍里忧声载道:“这仗,难不成是给诗人看的?”东吴那边则趁机出动夜袭小分队,敢死士高寿领五百人杀过来,险些把曹丕掀锅盖。说是风平浪静,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宁静罢了。这谁还能笑得出来?
就在大家以为寒冰会划下休止符时,魏军大营里又冒出一件让人大跌眼镜的事。军中谋士刘晔跳出来给曹丕支招:“现在不如跟刘备联手,一起灭了孙权,大业就此收官!”这下各路军头都炸了,联手昔日死对头?这跟咱们亲家突然变成麻友有啥区别?曹丕踌躇良久,偏偏顾忌自家皇帝脸面,怕外人说“臣降而伐”,最终一挥手,拒了刘晔。“面子”还是“里子”?曹丕的选择成了这场闹剧的转折点。那一刻,吴国逃过一劫,魏国丢了合并江山的最佳机会。历史往往就是这样,大风大浪之中,偏偏因为一时“自尊”,让整个故事调了个头。
时间缓缓推移,表面冰消雪融,江面又恢复了波光潋滟。可魏、吴的恩怨却在这片水波下越搅越深。孙权不甘示弱,连番添兵布防,生怕老对手卷土重来。曹丕军队虽撤,水军伤了元气,内部开始流言蜚语;有人怨天,有人怨地;士兵食不果腹,一堆水手变成陆地兵,心里跟猫抓一样。原先的统一梦,被种种意外障碍撕得七零八落。天灾、人祸、意见分歧把合作变成了分家,把“理想”变成了“泡影”。就像往面包里塞了太多馅,结果一口咬下去,馅都掉地上了。三国格局的铁板钉钉,就是在这种吵吵闹闹、拉拉扯扯中形成的。
说实话,这场曹丕伐吴,乍一看像是魏国的豪华表演,气派、诗意、理想主义啥都不缺。可你真以为曹丕没打赢是因为天公不作美?那也太高看了这场戏的“主角光环”。内部分裂,谋士唱对台戏,水军不顶用,连皇帝都被自己的面子困住。这一锅烂粥,最终还是自己搅成的。东吴就像老邻居,你别看他家房子还没修好,但门口的狗,天一黑就能把你吓跑。魏国这边的“掉书袋”策略,其实和咱们喜欢拿晋朝故事吹牛一样,真正的难题,是现实一到面前,啥花样都不好使。你要说曹丕有多大志气,我还真得假装夸他:“这点执着确实很魏晋风流,就是战绩嘛,怎么说呢,还是诗写得比仗打得好。”统一梦没圆,三国故事倒是让后人能吹上一千年。谁说英雄就识天命?知天命才是真英雄。
你说这场“伐吴大戏”到底是天灾作梗,还是人心不齐?有人觉得曹丕顶风冒雪才叫拼,但也有人觉得他是为了证明自己逞强到底,结果却连自家的大好江山都耽误了。内部分裂是打仗最大敌人,还是大环境才是命运的裁判?咱们中国人经常喜欢“天时地利人和”,那历史上的这次行动,到底谁输在了哪一环?是曹丕太“自恋”,还是孙权运气好?你怎么看呢?就这个“三国困局”,你觉得如果曹丕敢与刘备联手,会不会一统三国呢?欢迎翻墙评论区,放开说说你的真心话!